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怎么变成厦门向金门供水?台湾媒体“乌龙”背后,是不该“被遗忘的泉州”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鑫诚 2018-08-12 06:00
摘要:这种两岸乡亲之间淳朴、实在的情感连接也正是两岸交流目前所相对欠缺的。

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现场会在福建晋江举行,与此同时,金门当地也举行通水见证仪式。在大陆和金门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二十余载,终于实现两岸”共饮一江水”。此前台湾当局陆委会曾要求金门方面延缓通水仪式,所幸金门县政府以民生为重,排除政治干预,为大局冷清的两岸关系注入暖流。  

 

“金厦通水”实为“引晋入金”

 

美中不足的是,两岸部分媒体对此事的报导出现明显偏差。此项工程两岸协商多年,由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水投集团等及泉州市晋江市(晋江属泉州县级市)与金门县具体接洽,最终确定由晋江龙湖抽水,经晋江围头湾出海口输往金门。若需简称,自应采“泉金通水”“晋金通水”、“引晋入金”等说法。

 

然而,包括一些知名大报在内的台湾媒体上却随处可见“金厦通水”“厦金通水”,有些甚至标题直接写“金厦通水”,若非粗心大意,便属地理常识匮乏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注意到这一细节引发的民间争议,在报道中以“‘金厦引水’实为‘引晋入金’”为小标题指出:“台媒多把金门的引水工程称为‘金厦引水’,但实际上水源来自对岸泉州晋江流域,铺设水管的地区也与厦门无关。 ”

 

“被遗忘的泉州”

 

媒体是社会认知的具象,事实上,当下台湾只知厦门不知泉州,或对泉州、厦门“傻傻分不清楚”,误以为泉州或晋江属于厦门的大有人在。在大众传播层面,也有厦门取代泉州成为“闽南”代名词的趋势。

 

细究起来,泉州是台湾人的重要祖籍地,与台湾有着深厚的血缘及文化联结。众所周知,台湾“本省闽南人”大多于明清开始自泉州、漳州迁台,构成台湾社会的主体。如今,由泉州迁台的香火绵延不断,人们不论在台北龙山寺,或是鹿港天后宫和三峡清水祖师庙,都能看到两岸泉州人在这座岛屿上留下的印记。而“爱乡土”的闽南移民常常聚族而居,保留原来的风俗,也把家乡的名字带到新土地。有媒体统计,假如台湾出版一本“乡村花名册”,那将会有9个泉州、4个安溪,两岸同名的村落、庙宇在泉台两地更是数不胜数。

 

笔者曾在一次在嘉义学长家中做客时,惊喜地发现当地有一个和泉州晋江“东石镇”同名的“东石乡”。后来才知,两岸东石的确本是一家,有实实在在的宗亲关系,近来随着一些台湾宗亲回乡溯源,两岸族人之间也逐渐往来热络起来。

 

2015年,在台湾嘉义的晋江东石镇黄氏宗亲便组团回乡祭祖。当时,嘉义市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国荣说到:“在我小时候,就听祖辈人提起过根在福建晋江。”而“闽台两东石”之间还有“数宫灯”的习俗,如今已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十个年头。今年3月就有三百多名台湾乡亲到晋江东石镇,与大陆乡亲“同数一宫灯”,共度元宵佳节。

 

这次从大陆引水的金门和泉州之间的关联自不必说,历史上金门与泉州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结与隶属关系,至今在大陆行政区划下仍属泉州市。曾听一位政大学长提及,他在金门时问过当地一位老人,你们讲的闽南话是泉州话还是漳州话?老人还略带童趣地答:只有泉州话。

 

也正因此种深厚的历史文化联结之下,笔者在台期间对于当今台湾人对泉州的缺乏了解感到惊讶。曾有台湾同学问笔者:“泉州是城市还是乡下?”也不乏台湾年轻友人听我说起泉州、晋江的时候似懂非懂地说:“喔,是不是在厦门?”而能够清楚、了解泉州,乃至厦漳泉之间关系的,要么是真正曾“回乡溯源”,通常年龄较大的长辈。再来便是知识水平很高,也十分了解大陆的文化人了。

 

闽台民间纽带有待盘活

 

台湾人的“知厦不知泉”,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漳州”这些曾在台湾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概念,已在当代台湾社会逐渐失去现实内涵,出现历史与现实的断层,这也凸显当今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认知结构中历史与文化面向的匮乏。

 

如今,即使当台湾年轻人谈起祖籍是泉州的时候,往往指的是抽象的历史概念而非现实的泉州。毕竟,他们或许去过同样邻近的厦门,却多半未曾到过泉州,自然缺少感觉。当今泉州虽是福建经济龙头,却因行政层级受限及自身政策偏好,缺乏与经济实力相称的文化影响力及城市知名度。这种“软硬不均”的客观事实,也大大降低了泉州在大陆及台湾两岸的存在感,限制了自身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发挥。

 

而厦门在城市形象建设上显然更有一套,又因经济特区的地位和地理上的邻近,对台湾人产生吸引力,同时善于对接及经营“闽南文化牌”,反倒能将泉、漳原有的资源优势“借花献佛”。

 

的确,目前台人赴陆,呈现明显的经济理性。台商投资最大,发展最好的区域并非隔海相望的福建。台青西进,也偏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同在海西,比起低调的泉州,光鲜的厦门成为两岸交流的第一线,自为更多台湾人所知。台湾人在厦门看到泉州的郑成功、吃到泉州晋江的土笋冻,以为泉州、晋江属于厦门,乃至闹出”金厦通水”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诚然,两岸交流现有的结构有其客观成因。但泉台之间的社会文化纽带本是”两岸一家亲”、 达成“心灵契合”的天然叙事,比现实利益更能触碰人心。新华网在报导此次通水工程时采访了曾任金门县议长、现已到古稀之年的王再生老人。事实上,王再生回乡溯源的故事与两岸通水有着不解之缘。1990年,他回到祖籍地泉州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从福建引水供给金门?”这一问埋下深远伏笔。后来,随着金门乡亲从福建引水的愿望愈加迫切,两岸也逐渐开始接洽,也才有今天的“共饮一江水”。

 

而这种两岸乡亲之间淳朴、实在的情感连接也正是两岸交流目前所相对欠缺的。或许今后,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外表未必“高大上”,却天然、接地气的两岸民间交流以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泉州、漳州这样的闽南历史名城与台湾之间的民间纽带,还有太多值得挖掘、盘活的空间,若受城市客观条件所限,实属可惜。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