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快听!长江口首次获取“微笑天使”江豚高频滴答声,希望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徐凌 2024-04-30 21:11
摘要:【附音频】江豚是一种靠声音进行交流的动物,它们能够发出90到170千赫兹的高频超声波。
江豚

“嘀嗒、嘀嗒、嘀嗒......”没想到,在人耳可听的波段,长江江豚的声音有点像虫鸣声,也有点像电波声。4月30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童剑锋副教授将这样一段音频降频后,发到了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的骨干成员群。这段声音也是在长江口段得到的第一段江豚高频嘀嗒声!

长江口江豚声音频谱图。

江豚是目前长江中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童剑锋说:“今年3月16日19时19分38秒,我们利用自己研发的水下录音设备,录下了一段声音。在分析声音的频谱后,我们确定,这就是江豚。”他表示,实际上,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是听不到这段声音的,它的中心频率在127千赫兹左右,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因此对它进行了降频处理。事实上,在分析了其他录音数据后,还发现了许多江豚的声音。

头部钝圆,嘴部弧线呈自然上扬,仿佛在抿嘴“微笑”,江豚也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然而,长江江豚的数量曾一度急剧下降,2017年锐减至约1012头。2021年,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长江全面实施十年禁渔,江豚的“口粮”变多了。去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这是自2006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首次止跌回升。

自研水下声音监听设备。

“江豚生性活跃,仅凭肉眼,我们很难准确掌握其行踪。”童剑锋介绍,先前观测主要是目视观测,再利用望远镜判断,效率比较低。“江豚是一种靠声音进行交流的动物,它们能够发出90到170千赫兹的高频超声波,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听觉范围。”为此,童剑锋和团队针对江豚监测开发了高频声水下监听设备,“江豚主要通过高频声波进行导航定位和索饵觅食,可能带有特定的编码,即使在混浊的水域中也能有效传播和区别。”

童剑锋开展调研。

据悉,童剑锋和团队正在开发水听器阵列,未来还可以凭借接收声音的角度和获取声波的时间差,判断声源位置,由此确定江豚的数量。“通过设置,我们自研的水下监听设备可以同时监测记录多种动物发出的声源,还有多种记录模式,能够实现连续监测记录、按照时间间隔监测记录。设备自身噪音极低,布放也很灵活。”

目视观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2021年12月起,这种水下监听设备就被陆续布放在崇明长江口南支水域不同位置采集数据。在常规监测过程中,长江江豚的目击频率一年比一年多,长江口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其栖息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东风西沙、青草沙水域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江江豚种群及栖息地。“此番得到江豚的声音,有助于我们判别不同的长江江豚种群和个体。

水下地形和鱼群声学探测无人船。

4月25日,童剑锋和团队又带着自主研发的无人船和生物及环境多参数监测浮标来到了长江入海口处,这两个设备集成了声学水下地形探测和鱼群探测功能。“江豚对栖息地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我们无人船的地形探测功能为了看看江豚的家到底长什么样子,鱼群探测功能则为了解江豚的饵料如何,‘口粮’是否丰富;而在江豚栖息地上布放监测浮标,相当于在江豚家里安装了24小时的监控。”童剑锋打趣说。

生物及环境多参数监测浮标。

“江豚家族在不断壮大,我们也要不断优化设备。”童剑锋透露,其目标是综合运用无人机、水面多功能浮标、水下声学等新型监测方式和传统网具调查方式,系统构建长江口水域生态水生生物资源立体化监测系统的体系,并基于监测数据,开展传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技术规范和优化。”

童剑锋及其所在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量化评估与管理研究室(FSA)团队内多位教师正分工攻关,赵静承担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站点优化工作,高春霞、韩东燕和王学昉为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规范制定以及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标体系构建献计献策。“诗云‘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海大团队希望这种神奇的声音成为长江口“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各方努力下,听见更多‘微笑天使’的声音!”

图片来源:受访高校
题图说明:童剑锋(左)开展调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