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城市更新跳进“景观社会”陷阱?马路生态的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分享至:
 (3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24-04-01 07:28
摘要:城市更新不要一味地求新、翻新,更应该考虑小区内以及沿街设施是否完善等因素。

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马路历经几十年的自然生长与规划改造,已成为观察和了解城市文化与市井民俗的一扇“窗口”。什么样的马路生态是适合城市、社区和居民的?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城市研究学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

上观新闻:无论是嘉陵路“碳水一条街”,还是四川北路北段的街区,从城市景观来看,并不吸引眼球,看上去甚至平淡无奇。

汤惟杰:没错。现代人都被视觉元素冲击习惯,反而失去了一种评判标准。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到了“景观社会”理论。人是视觉的动物,景观成为主导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现实,它通过视觉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现在一些城市更新项目陷入“高颜值”误区,以是否变成“网红”为评判标准。这就落入“景观社会”的陷阱。实际上,不管是马路生态还是其他城市更新项目,应该始终将居民需求置于前列,满足居民日常的需求。

虹口区甜爱路街景。 彭薇 摄

上观新闻:如今城市更新的速度太快,这当然反映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否也留有一些遗憾呢?

汤惟杰:城市更新的速度太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个体的经验和心理预设。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有一本专著叫《城市意象》,他认为一个成熟的城市规划,首先要让人们可认知,有熟悉的界面,这样的社区才会更稳定,更有安全感,给人一种家的感觉,让人身心放松。

上海是深度老龄化城市,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对老龄化的社区建设、业态分布、社区更新等做出预判。老人最适合住在熟悉的街区,那是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舒适的地方,毕竟老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如年轻人。

所以,城市更新不要一味地求新、翻新,更应该考虑小区内以及沿街设施是否完善等因素。老年人出门兜马路,有时并不是纯消费行为,而是有心理的需求。呼吸新鲜空气、看看马路上的人、去沿街店铺拉拉家常等。如果每天待在家里点外卖、等快递,这种封闭的生活并不是他们所需。

虹口区山阴路街景。 彭薇 摄

上观新闻:有意思的是,与宽马路相比,小马路往往更容易聚人气。

汤惟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马路的宽窄尺度是有讲究的。像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内道路整体看起来是窄马路居多,车流、人流、街市等是一个开放而联动的整体,这样的窄马路上往往热闹无比,且业态繁荣。

过宽的马路不适合培育良好的马路生态,不利于人流穿梭和行走,不够人性化。六车道、八车道的马路,其路旁街区看起来宽阔而气派,若缺乏细密设计容易缺少生活气息。

上观新闻:对于小马路的规划,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汤惟杰:马路生态要和日常消费贴近,要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不要变成“生产资料一条街”。比如一些小区周边马路上全部是银行店面或者洗车铺、建材铺等,对市民来说,这样的马路生态是单调的,不利于生活的便利性。这些都可以通过提前合理的规划来避免。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对马路生态的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对于马路店铺的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严格监管,而对小店的自由度、个性化要有所保护。切不要让一条街看起来都一样,比如所有店招从颜色到字体都相同,这样反而使得街区缺少可辨识度。毕竟城市商业需要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多样化的体验。

(题图为虹口区四川北路溧阳路段街区。彭薇 摄)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