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带你看展丨在墙上写“自言自语”、贴“画坏”的手稿,76岁的他有颗少年心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24-04-03 07:15
摘要:不变的是中国画的本质。

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首展“不舍微风——张培成艺术展”正在程十发美术馆举行。

年逾古稀的张培成,始终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少年心,汲取着“微风”的滋养,体验着“不舍”的乐趣。


“是画坏了吗?”

走进程十发美术馆,画家张培成的百余件作品被分为四个板块陈列,其中有一大批是他近两年的新作,也有一些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代表作。

展厅里的一个角落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墙上贴着大大小小未完成的手稿和这样一句话:“我手头总有一些未竟之作。弃之可惜,画上总有一些可圈可点之迹,画下去又难以为继。于是卷进摊开,艺术家或许时时处于此类纠结中。是画坏了吗?你说呢?

是画坏了吗?细细端详,画并不“坏”,而是艺术家试错的过程。难得能在画展中见到一面“试错”墙,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陈俊珺摄                               

有时候感觉错了,不妨再‘错’一下,说不定就会形成新的逻辑,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张培成对记者说,“画画未必都是胸有成竹的,如果下笔的时候就知道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就不好玩了。画画的过程充满未知,充满各种可能性,我就是在偶然与随性中自由地创造。当然,这份偶然来源于学养、经验与积累。”

今年76岁的张培成,每天会在画室里画上四五个小时,为了筹备此次展览,他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曾经担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的他,始终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少年心,享受着艺术创作中那份未知带来的快乐,享受“墨戏”的乐趣。

这份发自内心的松弛感体现在此次展览的很多作品中。正如画家朱新昌所说:“不论是画小品还是主题性创作,张培成老师都很放松,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他的画里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在“洪荒幻境”板块里,张培成用自己的想象与画笔创造了一个乌托邦世界。《洪荒世界·收获》是桃花源般的宁静美好,《洪荒世界·欢乐》是生命的舞蹈,《丛林祥和·温存》表现了伊甸园式的快乐沉醉。

张培成 大千世界众生相

颇受观众喜爱的《大千世界众生相》作于去年,由12幅水墨人像构成。这些人像借鉴了中国的京剧脸谱、壁画人物、西班牙陶瓷上的人像、澳大利亚的土著形象等,当张培成用水墨来表现这些形象并将其组合在一起时,呈现出意外的融洽效果。他在作品边的墙上写道:“我想,质朴天真是人类童年的共同基因,不分东西南北,它是艺术的根本。

张培成自言自语

不安分才有创新

展厅墙上的一段段“自言自语”令人玩味。这些张培成手写的话语与他的作品一起,向观众袒露着他的艺术观。

风格有时就是在试错中自然而然。”这句话写在他的代表作《微风》边上。1989年,《微风》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作品以闽南鱼汛季节的惠安女晒渔网的劳动场面为表现对象,将民间绘画的用色特征与具有变形意味的人物形象相结合,高纯度的红、蓝、黄配色和富有民族特色的碎花布元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切割式的不完整构图和富于拙趣的人物形体又显示出颇具现代感的形式意趣。

在画《微风》之前,张培成一直在寻求突破。他早年以新浙派人物风格为主,创作过不少优秀的连环画作品。1982年,他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接触到了以水墨写实为基础的“徐蒋体系”。一南一北的求学经历使其有机会对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两种人物画风格进行研究和学习,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造型基础。

张培成 微风 1989年

“1989年,我在上师大工作,带学生到闽南采风时拍下了当地渔船的照片。创作《微风》时我就根据照片里的颜色画下了明艳的渔船。相形之下,原本已经画好的水墨人物一下子就显得暗淡了,于是我就大胆借鉴了年画里的大红大绿。画完之后我还有些不自信,没想到后来会得奖。”

此次展览的题目“不舍微风”正是出自这幅作品。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他在推敲题目时,脑海中突然就跳出了“不舍微风”四字。《微风》无疑在张培成的艺术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不舍”则出自《论语》。孔子与门徒观泗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张培成而言,“不舍微风”是一种情感——对过往的个人创新念兹在兹,不断回响;“不舍微风”更是一种态度——在已有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化,砚田更是耕之不辍。

张培成相信:“画画不安分,才可能有创新。”在《微风》边上,还展出了他的另一幅重要作品《沃土》,在这幅作品中他把空间消解了,颜色比《微风》偏灰一些,年画等民间艺术元素成了他汲取艺术养分的沃土。

张培成  壁画的畅想 2024年

在钢丝上跳舞

张培成喜爱壁画。他在墙上的“自言自语”中写道:“壁画是中国最早的公共艺术,它是民间画工的杰作。早期壁画笔致恣意纵横,色彩在年代的侵蚀下斑斓高雅。它是我的最爱。”

在“历史味象”板块中,《玄奘西行》《壁画的畅想》等作品无不透露着壁画对张培成的深厚影响。这些作品的画面中有斑驳效果,既增添了历史沧桑感,又打破了常规的视觉观察逻辑。剥落的斑痕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并带有一种抽象的意趣。

从2008年的《五卅运动》、2011年的《沧海桑田——崇明围垦》,再到近年创作的《涿鹿大战》《郑和下西洋》,张培成的画里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历史性与文学性。

在这些画作中有楚文化原始神秘的视觉元素,有石窟壁画高古雅致的色彩体系,也有早期山水人大于山的造型手法。在吴洪亮看来,传统的艺术资源与张培成“微变形”的绘画风格相碰撞,产生了一种别样的趣味。他在这些作品中用稚拙消解了沧桑历史的沉重,用生趣化解了宏大叙事的空泛。

张培成 艳阳天 2023年

画家王劼音认为,张培成的画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新鲜感,但无论如何创新,他的作品依然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他的笔墨与气息都很中国。“中国水墨的创新之路怎么走?很难!有些人一不小心就画成了西方画,但过分拘泥于传统,又会掉进古人的程式里。

张培成坦言,他一直在中、西艺术之间调节、平衡。“我是在钢丝上跳舞。”他认为,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保持文化自信,不能看到有些画家借鉴西方元素,就觉得他们丢了传统。“我们要善于吸收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元素,但最终不是变成别人,而是变成更强大的我。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