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这条百年小马路更新,街区小景讲述“三重历史”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2024-03-07 06:30
摘要:社区改造包含了四个层次:功能、审美、文化和归属。

坐在欧邑小站·虹仪空间里,68岁的乐圆珍从包里掏出一叠证件:上海无线电七厂的工作证、家属劳保证、班组管理培训合格证、先进生产者的奖状……

这些沉甸甸的历史,承载着她对于欧阳路的记忆:1973年进入上海无线电七厂,1997年工厂关门离开,那是她24年的青春。1998年的一天,工厂爆破,退出历史舞台。当时她就住在欧阳路上工厂宿舍楼里,不敢也不愿看。

乐圆珍(右)拿出曾经在上海无线电七厂工作的各类证件。

这些鲜活的记忆如今又回来了。欧邑小站·虹仪空间里的每一处装饰都是对过去的致敬:地面的灯带、桌面的灯泡装置、AI编程的灯墙均是以二极管和元器件等工业元素为原型的。乐圆珍看到了无线电二极管:“那是经过我的手,生产出来的呀!”

日前,融入工业文化元素的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第二期已经完工。延续一期工程,通过对历史与故事的挖掘,结合空间承载与实物展示,重现属于欧阳路的回忆,让这条100多年历史的小马路焕发活力,更让居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欧阳路的“三重历史”

作为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设计方,90后设计师李云白、张恺伦团队就像好奇的孩子,通过不断地调研、访谈,一头扎进满满的故事堆。

他们发现,虹口区欧阳路全长不到2公里,红色历史、工业文明和人文生活却犹如三条穿越时空的旋律,共同演奏一首不断向前进的城市乐章。

欧阳路的红色历史,与左翼文化运动息息相关。从鲁迅先生到刘良模先生,红色文化曾经在这块土地上风起云涌。

当年欧阳路上的光华大学旧址成了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校址,又成为上海无线电七厂厂房。这里曾有过万丰玻璃厂、上海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七厂以及若干个街道工厂,是上海高新工业所在。

上海无线电七厂老照片

欧阳路的生活历史,是艰苦奋斗而温馨的历史。当年是以工厂和配套⼩区为主,夹杂农地的区域,之后经历了从工业化区域到现代居民区的转型。时至今日,依旧居住着大量从这些学校、企业退休的员工及后人。

设计师找到了仍住在这里的老工程师周少川。低调的他是经济学家周伯棣之子。后来得知,周伯棣的好友张有年也住在欧阳路上,其子张家禾正是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

欧阳文化街二期项目的起点,是上海财经学院校址。两位爱国青年的生命轨迹在这里交织:当年,周伯棣是上海财经学院的骨干教授之一,张有年成为上海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共同谱写“经世济民”的传奇。

设计师拆解了“经济”一词,打造成“经世济民”欧阳博物集,展示了周伯棣与罗亦农等早期共产党人合影、周伯棣编撰的《中国财政史》一书、张有年的藏书,以及张家禾在党校期间的工作笔记,并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张家禾“行走党课”视频、党校最新研究成果。

不远处,欧邑小站·虹仪空间就在虹仪小区门口,“仪”字就是仪表的意思。李云白介绍,从前这里是仪表局的家属楼以及下属工厂——上海无线电七厂所在,其生产的电子元器件曾是海鸥牌无线电收音机、金星电视机的主要零部件。

欧邑小站·虹仪空间里,左侧有整整一面墙的无线电收音机,都是从各个地方的二手市场淘来的旧物,以及居民捐赠的工业零部件,默默地诉说着这段辉煌的工业历史。

张恺伦告诉记者,设计团队确认了三类代表性材质,以耐候钢表现红色历史的激情与艰辛奋斗;以铜板、铝板、玻璃砖表现工业历史的力量与现代感;以红砖、青砖、混凝土表现生活历史的温暖与沧桑感;通过统一的设计语言,延续街道的历史文化与外观风貌。

居民的生活需求成为“原点”

67岁的李振惠,2003年搬到了欧阳路上的上字裕群小区。

她还记得以前小区里的脏乱差,就在小区入口,一个无人认领、杂草与灌木丛生的角落,是堆积垃圾和污垢的卫生死角。

就在这次更新中,居民们眼见着这里焕然一新。

夜晚,流动的灯光与不锈钢金属框架,加上原生的棕榈树和草坪,构筑了跳脱出市井气息的浪漫氛围。居民可以在此散步,感受自然气息,也可以观看露天电影、开展读书会、音乐会等社区活动。

在居民座谈会上,设计师们给居民们讲了个故事——

百年前,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员欧阳星南说:“修条路吧,这样从市区到体育场去玩儿就不用绕个大圈子了。”他修的这条路,便是欧阳路。

在捐资筑路后,欧阳星南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在此处买地造房,砌砖围墙,种植花木,用一砖一瓦、一花一木将这片曾经的滩涂荒地变为了生机盎然的城市绿洲。

“百年后,我们也可以变废为宝,开辟新时代的欧阳花园。”李云白说。

在居民们的支持下,方案数易其稿。年轻的设计师们以“欧阳爷爷的花园”为设计理念,将小区入口曾经无人认领、杂草与灌木丛生的废弃角落改造为新的便民文化场所“上字裕群”。

“开始我们不理解,为啥这块草坪和一般不一样,现在理解了它的人文内涵,觉得实用也有意义。”李振惠说。“上字裕群”不仅是一个空间的重生,更是欧阳星南那份拓荒精神的延续,是从荒芜到繁华的历史变迁的见证,连接起一个社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如果说“上字裕群”绿地、欧邑小站·虹仪空间满足了居民的休闲需求,“欧阳光晕”的工业主题墙绘,则在夜晚以独特的方式点亮了街区。

据1933年《工商半月刊》记载:我国电灯泡工业集中于上海,其余各省通商专埠商无电灯泡厂发现,上海一埠共有大小电灯泡厂11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

其中,华德灯泡厂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佼佼者。这家曾坐落于欧阳路196号的厂房,是由李庆祥、甘镜秋等人于1929年合股创立的。1960年,华德工厂更名为上海电子管厂,从传统工业向现代电子工业转型。1965年,该厂区成为上海无线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师以华德灯泡厂为灵感,和欧阳本土艺术家、灯光设计师黄赛峰共同创作了一片穿透历史迷雾的“欧阳光晕”工业主题墙绘,从居民提供的老报纸、杂志中,找到原厂址照片等,把那曾经美丽的上海无线电七厂大院、工人们下班骑上自行车挤出厂门的记忆,以光晕图像的方式展示出来。

张恺伦介绍,这是基于居民提出要增加“夜景”的需求而建。由于灯带要穿过居民楼一楼,和居民沟通后,通过金属管包裹的方式,将裸露在外的水管用工业风装饰起来,并将明沟做了地面水槽处理。

让居民重新审视生活

在设计师们看来,成功的旧城区改造,是从居民的精神世界开始的。

经过多次交流,周少川和张恺伦已成“忘年交”。让张恺伦印象最深的,是周少川的谦逊和严谨。

最近,设计团队要拍一个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二期的视频,想请周少川在视频中出镜。约见之前,周少川特意给张恺伦发来微信: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党史专家们对我父亲的“定论”是,“从革命者到经济学家的周伯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极其认真掌握好分寸,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希望千万不要拔高,实事求是唯一的准则。

在周少川的要求下,“经世济民”欧阳博物集中原先周伯棣的《中国财政思想史稿》,换成了他最后一本专业巨著《中国财政史》。“这本书在父亲逝世前三个月才得以出版。我可以在现场讲述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欧邑小站·虹仪空间主理人罗允儿介绍,这里与一期工程推出的欧邑小站咖啡馆也有所区别,将提供日茶夜酒以及各类佐酒小食。因为面积是欧邑小站的3倍,将会开展更多的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等。

罗允儿在介绍欧邑小站·虹仪空间展示的工业零部件

开业前,欧邑小站·虹仪空间组织居民交流,很多居民看到这里的各式工业零部件特别感触,还纷纷拿来了家里的老式磁带。经过一番头脑风暴,首场活动便是一场K歌大赛。

参与者有欧阳路社区居民、复旦大学吉他社成员,还有互联网企业的白领。有的妈妈带着小朋友散步就走进来了,一位72岁的爷爷主动请缨参加合唱。一时间,不少八九十年代的老歌再度响起,与馆里的工业朋克风相互映衬,特别是那句“突破封锁、自主研发”的字样,让一些曾经在上海无线电七厂工作的居民触景生情,小朋友们则饶有兴趣地一会儿瞧瞧无线电收音机,一会儿摸摸老式磁带,央求爸爸妈妈讲讲历史。

李云白认为,要让人们从生活的琐碎中走出来,重新审视生活,就为他们寻找三样东西——自身认同、前进方向和集体共识。由此,社区改造包含了四个层次:功能、审美、文化和归属。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冯晓定告诉记者,欧阳文化活动街提升工程共分为三期,目前第三期也已经启动,均立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文化提质增效,进一步展现软实力,提升街区整体形象和内涵式发展,也让居民在拥有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的同时,找到社区认同与归属感。

图片为周楠 摄 、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