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年味淡了吗?今天的过年,是仪式也是一盏灯
分享至:
 (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畅 2024-02-09 13:04
摘要:寻求“年味”,不仅要注重物质的丰盛,更应追求精神的丰美、心灵的透亮。

又到了过年的时候。前段时间,主持人倪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一段话:“一说到过年,很多人说现在年没意思什么之类的。我觉得年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同时也是心里的一盏灯,你自己把它点亮。”

“很多人说现在年没意思”,是这些年的普遍现象。有人说,与过去相比,而今的年味已然越来越淡,因为年味淡了,以至冲淡了原本横亘在记忆中那浓得化不开的过年情结。

对很多人来说,早先过年多是为了解馋,所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以后家家户户便准备吃的年货,此后便开启与过年前后有关的一系列年俗文化活动,诸如穿新衣、贴对联、点花灯、放炮仗、走亲戚等,可谓红红火火过大年,红得缤纷、红得热烈、红得奔放,映得家家户户满堂红。过年的这般节奏和形式,自让人们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尤其是在吃、穿早已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在一些人的眼里,传统的年味正在式微,或者说,年的基本“功能”正在消解。在城里,亲属之间总是选择在某一天集中起来聚一次,然后就各自分散过年抑或以旅游方式去往外地过年;在农村,如今有的年俗也被渐渐淡忘,即便是亲戚之间的拜年也大大减少。

年味真的淡了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临过年,不知有多少人,哪怕是在外打工的人,至迟在年三十这天必匆匆赶回家。为的是一顿年夜饭吗?也不仅仅是。真正的动因,是为了合家团聚,是为了尽孝,是为了排解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过年,在站头、码头,该有多少友情亲情的欢聚,该有多少归心似箭的热切,以至在每一个村口、街口、路口,以及门口、窗口,又该有多少踮起脚尖的痴情守望,多少喜泪交集的真情拥抱。这种至亲至爱的亲情,不就是过年的仪式吗?这份至真至诚的乡愁,不就是过年的年味吗?

传统的年俗是历史的产物,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下。有些“过年旧景”,今天的确越来越难复制了。但我们依旧可以把握过年的核心要义,把过年当作“一种仪式”“一盏灯”,以现代的方式、创新的形式去欢度春节,去造浓年味,该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正确的选择。

文史专家李汉秋先生说得好:过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人心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却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成人乃至老人,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磨。这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之根”。留住年味,造浓留在个体和群体心中的年味,关键是要让过年成为“一盏灯”,透过美好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激起人们心中的年味。

倪萍说得也好:“洗窗帘、包饺子,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可是它支撑我们内心,年得支棱着过,日子得支棱起来过。什么叫支棱?支棱就是打起精神来过,你就睡到12点,你再起来抱怨说你当然没意思了,早晨的阳光都没看见。”这就启示我们:寻求“年味”,不仅要注重物质的丰盛,更应追求精神的丰美、心灵的透亮。精神的丰美、心灵的透亮,说到底,便是要营造温馨、和谐、快乐的氛围。否则,仅有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

中国的春节,就像点缀在岁月深处的璀璨珍珠,熠熠生辉,烛照生活。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中国春节,早已把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海外的许多地方,随着华人移民的聚居和扎根融入,春节都成为一场充满传统仪式、家庭团聚和文化庆典的盛大节日……去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是否可以这样说呢?华夏民族的过年节俗借着“一种仪式”“一盏灯”的古老智慧,正在历久弥新中滋润着世界,在与时俱进里绽放着芳华。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