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第29期解放书单|在茶业格局巨变中理解全球史
分享至:
 (5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军民 2024-02-03 06:01
摘要:本书对拓展国际茶史研究空间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全球史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热点,越来越多特殊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陆续得到学者的格外青睐,有关茶史的研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更是受到国内学人极大关注。饶是如此,刘仁威的《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以下简称《茶业战争》)仍是国际茶史乃至全球史研究领域一大不可忽视的存在。其中原因在于,作者不仅在中印两个大国茶业生产和贸易比较中揭示了茶业格局巨变对于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而且在梳理这一巨变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富有现场感的有趣结论,颇得学术开拓疆土功能的真谛。

翻阅众多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一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是,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按照顾名思义的逻辑,这场作为中英正面冲突标志性事件的战争,其导因无疑是臭名昭著的鸦片。然而,《茶业战争》用确凿数字和清晰推理告诉我们,实际上是英国茶文化的兴起导致了其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刺激了英国商人的贪婪欲望,这些商人摆脱了英属东印度公司独营限制之后,竭力尝试突破被其贬为垄断者的广州体系(以独家管控茶业出口业务的“十三行”为代表),以便向清王朝倾销更多鸦片,从而彻底解决英中贸易因茶业出口占据绝对优势造成的逆差问题。与此同时,英属殖民地官员呼应英国商人说辞,大肆鼓吹在印度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种植茶叶,以达到“摧毁”和“消灭中国的垄断”的目的。英国商人和英属殖民地官员从两条战线发起的“茶业战争”,加上此后英国殖民者在印度为求利润和积累而隐性鼓励不自由劳动生产体制并采用机械制茶,而中国业者继续采用手工造茶而导致效率落后,体制机制差异助推印度在一个相当长时间里保持了世界最大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尽管此前有关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论述并不少见,但把茶业格局演变放到100多年历史时段中进行内在关联性考察,《茶业战争》仍因其宏阔视野而给读者如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书中一些细节性观点同样令人难忘。例如今天人们通常认为所谓非生产性买办资本和严苛地限制契约劳工和奴隶的《刑事劳动合同法》有悖于现代工业世界基本价值观,但《茶业战争》的论证告诉我们,这些元素对于中国和印度茶业的早期扩张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当然不能由此得出压迫合理论,但是这也启示我们,历史其实有着丰富面向,得出正解需要深入材料核心。又如,关于竞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尼尔·戴维森提出的竞争在功能主义层面上需要民族主义的假设几乎长期被奉为定论,然而《茶业战争》指出,历史上不少改革者都是在竞争主张形成之前就有了民族团结意识,并提出了军事现代化或宗教等实现民族团结的具体策略,最后才将民族资本建设作为抵抗外国统治的手段。这些结论并不完全新鲜,但其在解读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奏章、清末文人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和印度文学等一手资料过程中提出的这些结论,常常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由衷信服。

好书是我们理解世界的窗口和桥梁。《茶业战争》收放自如地利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大家理论,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一方面鼓吹自由思想和市场理念、一方面却为求利润和积累而鼓励不自由劳动生产体制条分缕析,指出他们的虚伪和矛盾,让人读后时有拨云见雾之感。由此可见,这是一部学术价值显著的优秀作品,不仅对拓展国际茶史研究空间功不可没,而且对促进方兴未艾的全球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作者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

[美]刘仁威 著

黄华青 华腾达 译

东方出版中心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