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最显著的理论创新,体现在这两点上
分享至:
 (13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丹旎 宋斌 叶柏荣 2024-01-20 06:21
摘要:揭示了“两个结合”的规律性特征,提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征。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3)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出席会议并致辞。与会专家围绕“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基本规律、历史经验和实践进路等问题展开研讨。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规律性的深刻揭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发展中存在的固有要素及基本特征。作为“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中,“两个结合”的演进既有空间维度上的并行性,又有时间维度上的继起性。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第二个结合”中文化主体性的学理探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最显著的理论创新,不仅在于揭示了“两个结合”的规律性特征,而且还在于提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征。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两个结合”的规律性探索,是主体对客体内在特征在思维上的科学反映,而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征则是主体性在现实中的拓展。“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深化了“第二个结合”历史演进和时代意义的思想真谛。“第二个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使我们能够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在更广阔的思想和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曾峻强调,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深刻认识这一命题的重要基础。在“两个结合”中,中国具体实际侧重强调当下的现实国情,凸显的是时间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以思想观念和精神理念为内容,具有更加宏阔纵深的历史感,指向更为厚重的价值根基。也就是说,“第一个结合”侧重客观社会实际,突出实践的主体性;“第二个结合”侧重历史文化实际,突出文化的主体性。“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第二个结合”体现出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锋指出,“两个结合”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赓续有革命性意义和指导作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认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古今中西之争”的本质是要解决文明和文化的问题。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需要巩固与强国复兴的目标相匹配的文化主体性,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指出,“第二个结合”对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观点,而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活动就是要解决主客体之间分立的问题,从内在尺度来把握世界,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因而,考察文化主体性需要回到主体性本身产生的理论语境中去把握。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汤荣光认为,“两个结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视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这不仅仅是在一般意识形态意义上表达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关注,更是对两者的本质、关系及其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重要性的哲学阐释。

解放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主持研讨会,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作会议总结。本次学术年会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文内图来源:查建国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