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一位青海村医的震后日夜
分享至:
 (52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倩 2023-12-30 14:37
摘要:这些人当中,49岁的祁文武“级别”最低,他只是草滩村的村医。但某种程度而言,他又不可或缺。

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美一小学的安置点里,有不少医生:国家卫健委调配的从四川来的专家、武警青海总队医院的医生、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心理医生、海东市医院和民和县医院的医生……这些人当中,49岁的祁文武“级别”最低,他只是草滩村的村医。但某种程度而言,他又不可或缺。

我第一次见到祁文武,是12月20日深夜。从县城医院来支援的四名医生马上抵达,祁文武和另一名村医祁三英忙着搭帐篷、架火炉,他们得抓紧做好医疗救治点的基础设施。

祁文武和同伴们在搭建帐篷。 王倩 摄

21日0点刚过,县里卫生局的领导到现场部署,要求医生们对安置点救灾帐篷内的重点人群进行巡查。做了17年村医的祁文武,自然而然成为了“向导”。

对于入住安置点每个村民的健康状况,祁文武心里有一本账,谁有糖尿病,谁的血压高,他记得清清楚楚。“人家都睡了,怪不好意思的。”祁文武不愿意深夜打扰,但让人意外的是,不少老年人还未入眠,听到有人量血压,连忙伸出手臂。

12月21日1时,在美一小学安置点的一处帐篷内,医生在为一位村民测量血压。 王倩 摄

这一夜,过得并不安稳。4点02分,甘肃积石山再次发生4.2级的余震。住在小学教学楼里的村民们在震感中惊醒,再次慌忙逃窜。逃跑时,17岁的何康成摔倒,后脑勺着地晕了过去。祁文武和周围人赶紧抬着人往医疗点跑。简单抢救后,醒过来的何康成还是抽搐,医疗队决定用救护车把他转到县城医院做CT。

五个小时后,医疗救治点的医生和祁文武一道,再次开始在安置点摸排有基础病的村民。在一间教室靠近门口的一张行军床上,男孩用胳膊挡起眼睛躺着,来自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的医生李静忧心地问起孩子平时的状况,祁文武在一边介绍只是玩累了在休息。得知祁文武是这里的村医,李静感慨,“太好了,需要你在旁边。”

在草滩村,除了个别嫁进来的媳妇,村里大部分人都是土族。平时,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安置点的医疗点发放药品做登记时,很多老人只能模模糊糊讲出自己的名字,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都说不上来。除了向导之外,祁文武也是说不好汉语的土族老人的“翻译”。

县城的医生询问一位有慢性病的阿婆是否在对症吃药,老人家回答了两遍,医生还是不明所以,祁文武赶紧帮忙翻译,“高血压药一直吃,血糖药最近才吃。” 

10点多,巡房还没结束,一位在家住的村民打电话给祁文武,自述心脏不舒服,需要他上门看诊。这一天里,祁文武的电话铃声总是频繁响起,有时是来支援的医生、消防战士,有时是村里的书记,更多的还是患者,他们急需药品。

21日22时,省里的医生为美一小学安置点送来紧缺的药品。 王倩 摄

12月24日上午,祁文武给安置点的一位老人送去药品。 王倩 摄

祁文武去文家寺的安置点看望一名88岁的老人,老人给他递过一根火腿肠。 王倩 摄

地震后的第五天,祁文武领到了新任务,去美一小学两百米外的文家寺安置点,继续摸排已经入住村民的健康情况。在文家寺,24小时之内搭建起了100间活动板房,祁文武的头像、名字和电话号码被贴在党群服务站的板房外墙。他的名字被写错了一个字,不过不碍事,电话没错就行。

“老师,能不能给我们抬一袋子炭过来”“老师,能不能给我们拿点纸”……有时,祁文武也是医疗救治点的后勤保障人员。

祁文武的诊室在村委会的一楼,但很多时候,村民还是愿意来他的家里看病。“因为村委没有厕所,输液不是很方便,”祁文武说。

祁文武的家离美一小学直线距离只有几十米。“怕是成危房了,不能住。”提起自己的家,这个个头不高,面颊通红的中年男人语气平静,但眼里充满无奈和悲伤。房子已经建了十年有余,房前的走廊里高高低低摆放着君子兰、兰草、仙人掌。地震前,为了保暖,他刚给窗户上封了一层塑料膜。地震发生时,祁文武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偏房里,靠着炕边的一块墙板翘起差点砸下来。

祁文武回到家中查看情况。 王倩 摄

客厅是整个家损毁最严重的部分,面对滚落一地的砖头,祁文武伫立无言,他转而介绍起土炕一侧黄棕色的雕花炕柜,那是结婚时妻子的陪嫁。

积石山地震后,祁文武仓促搬了三次家。先是从家里慌忙来了安置点,在小学教学楼一楼,祁文武一家三口和村里另外20多人挤在一间大教室。几天后,他们又从教室搬到了离救治点较近的一处帐篷,这个12㎡的帐篷,由3家人共享。

24日一早,祁文武匆匆从安置点赶回家里架起火炉,这天下午有几个病人要来输液。

一踏进祁文武家的院子,最先看到的两间房,便是药房、诊室和输液室。输液室有一张土炕,还摆了两张单人床、一沙发,半空中两条绳子相交,绳子上挂了不少挂钩。病人多的时候,吊瓶往钩子上一挂,就能输液。虽然,祁文武常劝村里人“不要挂针”,但总是得到“不挂针就好不了”的回复。

祁文武家里的药房。王倩 摄

一位村民来到安置点的医疗救助点领取药品。王倩 摄

医疗救治点的药品按需免费发放,一次拿上一两顿,有需要第二天再去取。有的村民从医疗帐篷出来,转头就来找祁文武买药。“他们觉得给的药太少了,拿上一盒才安心。”在村里行医多年,祁文武理解这种不安。

从家里出来时,他提了一个蓝色袋子,里面装着几位住在安置点的村民所需的药物。挨个送完,祁文武想了想,又回到药房提了一大袋药品,免费送给一些感冒严重的村民,“我在安置点一忙的话,他们买药也不方便。”

在草滩村,祁家是大姓,在地震引发的罕见泥流中离世的村民里,有5人和祁文武是同一个家族。24日中午,祁文武手头稍微空闲,他在村里的小卖铺买了两包黄纸,赶去在泥流中离世的孕妇家里祭奠。

“太可惜了,她是回对面金田村的娘家,结果和爸爸妈妈还有两个侄女一起被埋了。”祁文武说起,因为金田村没有医务室,孕妇的父母看病也常走过两村间的彩门,来到草滩村找他拿药。

24日,祁文武去遇难者家中祭奠。 王倩 摄

距离草滩村5公里的地方,有被称为“东方庞贝”的青海喇家遗址,是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完整地保留了史前地震、黄河大洪水或泥石流等多重灾难的遗迹。祁文武一边骑电动车一边告诉我,曾经去喇家遗址参观过,“你知道吗?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喇家遗址发现的。我当时觉得专家都是胡说,我们这个地方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灾难,地震、山洪什么的,我都不相信。”这次地震过后,祁文武对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

草滩村一户遭遇泥流冲击的人家,猪圈的外墙在地震中倒塌。 王倩 摄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