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五月天“假唱疑云”要不要较真?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23-12-04 18:44
摘要:这既是相关法规的明确规定,也是严肃的职业伦理问题。

上个月连开8场的五月天上海演唱会,音犹在耳就已经深陷“假唱疑云”——日前有视频博主对演唱会上12首歌的真假唱进行鉴定,质疑其中将近一半曲目存在假唱。

面对鼎沸舆论,五月天、经纪公司、演出主办方一直保持沉默,迄今为止未有正式声明。耐人寻味的是,五月天的经纪公司在官方社媒账号高调发布新演出预告,“邀请全球所有角落朋友一起参与”,对演出的全程直播“全民参与,全民见证”。在深陷舆论旋涡之际,这一措辞仿佛一种委婉回应。

真假难辨的“假唱疑云”,已经超越了质疑者和五月天粉丝之间的“口水战”层面。目前,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上海市徐汇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部门、机构均已接到相关投诉举报,一些行政部门回应称已经启动调查。相信“假唱疑云”的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博主鉴定、舆论热议、有司介入,演唱会是否存在假唱为何要如此较真?因为这并非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这既是相关法规的明确规定,也是严肃的职业伦理问题。

眼下的明星演唱会大多票价不菲,一张门票动辄千元以上。除了购票成本之外,有些歌迷更是千里迢迢“打飞的”跨省、跨城观看,机票、食宿都是不小的开支。如此不惜血本观看一场演唱会,其中就包含着比重不低的情感性、情绪性消费——亲临现场,近距离感受心仪的歌手、偶像劲歌热舞,对歌迷来说具有难以量化的情绪价值,可以带给他们深刻、真切的沉浸式体验。然而,如果演唱会存在假唱,当观众得知现场感受的热烈气氛只是一场虚假表演,听到的歌声只是提前录制的录音,那些情绪价值和现场体验恐怕都要大打折扣。

如果演唱会存在假唱,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相关演艺人员的口碑和人气,假唱体现的那种不尊重消费者、伤害消费者体验的轻率态度,还会伤害方兴未艾的体验型经济。今年以来,以演唱会、旅游为突出代表的体验型消费强势崛起,在整体氛围相对平淡、销售业绩也差强人意的“双十一”网络促销活动中,以电竞、骑行、滑雪、潮玩等为代表的体验型消费集体爆发,表现抢眼。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市场现象都表明,随着年轻消费者群体渐成主流,商业消费的情绪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为快乐买单”成为一种非常显著的市场趋势。

体验型消费势头强劲,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得到市场的重视、珍惜和呵护。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此清醒认识。比如,今年以来持续火爆的演唱会行情就催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由于管理、运营等方面把关不严,不少演出都出现质量瑕疵,“柱子票”、空调设备故障、退改签权益无保障,以及黄牛囤票、观众炒票、粉丝冲突、过激应援,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旅游市场的一些经营者也不遑多让,在行情持续火爆的背景下出现了诸多不诚信乱象。在一些地方的旅游市场,交通、住宿、餐饮、门票价格都出现暴涨,游客对于商品服务价高质劣的抱怨不绝于耳。

体验型消费、体验型经济的重心和关键都在于“体验”。消费者“花钱买快乐”,消费体验的优劣又反过来影响着这种消费形态能否获得健康、稳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呵护体验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应该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意、文化附加值、消费场景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消费者获得良好、满意的体验。如果以此要求去衡量,演唱会应该坚持真唱、反对假唱,当然是一条不应击穿的底线。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潘治摄(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