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她是阿庆嫂,她是小飞娥,她是 “活繁漪”,她是演啥像啥的丁是娥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马信芳 2023-11-16 07:39
摘要:11月12日是沪剧艺术家丁是娥100周年纪念日。她一生塑造了很多舞台形象,总能与扮演的角色合二为一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文联组织文艺家下生活,去工厂、农村演出,丁是娥和众多艺术家积极参加,成了我们文联的义工。我与丁是娥老师由此相识。她离开我们已经35年,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她。

“我的艺名是我老师起的”

1984年,丁是娥、邵滨孙、石筱英与市文联策划了一次“农家乐”活动。那天,丁是娥的爱人解洪元以及童芷苓、孙泰、乔奇、杨华生、徐玉兰、刘广宁等艺术家都来捧场,他们一起来到南汇航头镇。当地村民们像过节一样欢迎艺术家的到来。自那次活动后,我与丁老师更熟了。我曾多次到华亭路上她的家。在那里,听她讲述自己和上海沪剧界的许多往事。

丁是娥,原名潘咏华,浙江湖州人,1923年生于上海虹口。“我阿爷(父亲)在一家很小的湖丝栈里跑车间,姆妈是栈里的‘湖丝阿姐’。”丁老师对我说,她是长女,六岁就开始领弟妹、做家务。她家附近有个戏班子,每次她到老虎灶泡开水,听到锣鼓声,就站住了。有一天,她忍不住拉住一位前来看戏的人,希望对方带她进去看戏。那人答应了她。那天演的是《三请樊梨花》,她像走进了万花筒,看呆了。她跑到戏班子央求:“我也要来唱戏。”戏班头对她说:“小姑娘,唱戏苦哇,你回去问问你家大人肯不肯。”

9岁的丁是娥

潘咏华回到家问大人能否去唱戏,母亲气得脸发青,说:“唱戏的来世不能投人身。”1932年,母亲病死,潘咏华要被送去给人家做童养媳,她哭喊着:“我要唱戏,不去做童养媳。”好心的姑母拿出50块大洋:“这个小囡归我,我作主,让伊去学戏。”

就这样,潘咏华来到丁婉娥带领的申曲班拜师学艺。她说:“是丁老师给我起的艺名,并说,取这艺名有两层意思:一,侬是我的娥;二,申曲界有个唱出名的孙是娥,希望侬像伊,将来挂霓虹灯牌子。”

丁是娥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刻苦练功外,还偷偷学戏,一有机会就在台角上看戏,记动作,背台词。洗碗时,她把抹布当手绢,边洗碗边练习;拿起扫帚,边走台步边扫地;上扶梯时,把戏里虚拟的上楼动作揉进去。丁是娥未上过学,因此,她拼命学习认字。老艺人差她去买香烟,她就记住有个女人头的叫“美丽牌香烟”,有个强盗持刀的叫“老刀牌香烟”,有个城楼的叫“前门牌香烟”——边学边记,不时复习。

1938年,在丁婉娥申曲班学艺,前排左跪的是杨飞飞,后排右二为丁是娥、右三为汪秀英

学艺八年,帮师一年,丁是娥满师后演了不少戏,机会终于来临。一部《女单帮》让她挑大梁。这出戏写的是上海沦为“孤岛”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求生存,不少人被迫走上跑单帮这条险路。剧中女主角舒丽娟的身世遭遇,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这部触及时弊的戏引发观众的共鸣,一上演就轰动,由此丁是娥声名鹊起。

“罗汉钱是收藏家送的”

丁是娥成名在1949年前,艺术升华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沪剧《罗汉钱》是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1952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文化部举办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丁是娥主演的《罗汉钱》大获成功。

《罗汉钱》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对青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故事。李小晚与张艾艾相恋,以罗汉钱为定情物。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发现女儿私藏的罗汉钱,回忆起20年前自己与心爱的人相恋却被拆散的心酸往事,她不顾世俗偏见,成全女儿的婚事。这是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改编的戏。

剧中,罗汉钱是主要道具。关于罗汉钱,丁老师告诉我:“罗汉钱是清康熙年间的一种钱币,由户部所辖宝泉制币局铸造。该币虽为‘一文’小平钱,却式样精美,色泽金黄。据传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大军进藏平叛,途中因军饷缺乏,向当地喇嘛借了一些铜佛与18尊金罗汉熔铸而成,故称罗汉钱。当年,我在唱‘金光澄亮罗汉钱,小巧玲珑惹人爱’时,苦于手中没有真的罗汉钱,总感到不适意。这件事被酷爱沪剧的钱币收藏和鉴赏家马定祥先生得知,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罗汉钱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后来到中南海给中央领导演出时,我手中拿的就是马先生送的那枚罗汉钱。”

丁是娥演小飞娥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进排练场,她把小飞娥演得相当悲伤。当她再次拜读赵树理小说时,发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有问题。

《罗汉钱》剧照,丁是娥饰小飞娥

小说中有段关于小飞蛾在元宵观灯的描写,说她满街看热闹,“在各街道飞了一遍才回转家门”。一个“飞”字表明了她的性格。丁是娥对小飞蛾有了新的认识,她对这段戏作新的处理:分层次地对人物情感作了控制。燕燕做媒后,小飞蛾争取丈夫同意女儿与小晚的婚事,既不是以生硬的态度迫使张木匠就范,又不是低三下四苦苦哀求,而是始终环绕一个调:动情说理。丁是娥对小飞蛾性格把握的准确和细腻让很多专家赞叹不已。《罗汉钱》赴京演出被授予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赵树理看戏后高兴地说:“我写的小飞娥,就是舞台上的这个人物。”

1952年12月17日,本报关于沪剧《罗汉钱》获奖的新闻照片 章虎臣摄

丁是娥获奖而归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发现自己在发声换气上不理想。当时沪剧《罗汉钱》特邀电影导演张骏祥执导。她知道张骏祥的爱人周小燕是女高音歌唱家,于是,上门请教。周小燕对 她毫无保留,在传授运气的同时,道出“气长”是关键,建议她练习吹蜡烛。

丁是娥回家后在桌上放几支点上火的蜡烛,然后吸足气使劲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人离开桌子越来越远,吹气的力度越来越大。

丁老师告诉我,这些对她后来发展和丰富“丁派唱腔”大有作用。

在唱《甲午海战》“祭海”时,“盼你们”这三个字,她能声情并茂一口气拖十板。丁老师笑着说,这些都是她当年吹蜡烛吹出来的。

赵丹盛赞“活繁漪”

改编自曹禺同名话剧的沪剧《雷雨》是非常受欢迎的剧目。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沪剧舞台多次上演这个戏。而最为轰动的无疑是1959年沪剧明星大会串那次精彩的演出。

1959年盛夏,沪剧界决定联合演出《雷雨》。戏票一售而空。人民大舞台前挤满了等退票的人群。不少等不到退票的观众就买一张说明书或几张演员照片借以安慰自己。出现这样的盛况并非偶然,看一看演员的阵容,就知道当时的吸引力:王盘声的周萍,杨飞飞的四凤,石筱英与小筱月珍分别饰演鲁妈,邵滨孙的鲁大海,赵云鸣的鲁贵,解洪元的周朴园和丁是娥的繁漪。

1959年《雷雨》剧照,丁是娥(左一)解洪元(右一)王盘声(中)袁滨忠(后)

丁是娥回忆道,她在1954年曾扮演过繁漪。这次再次担任这个角色。与那么多著名演员同台演出,是一次向同行学习的机会,所以感到格外的高兴。

鲁贵的扮演者赵云鸣,是一个戏路独特的人才、有名的冷面滑稽,人称“沪剧界的佩斯开登”(佩斯开登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他表演时动作不大,嗓门不高,但塑造的人物极为诙谐、幽默。

在这个戏里,赵云鸣没有用滑稽的方式对人物作漫画式的揭露,而是以精湛的演技,将鲁贵这个鉴毛辨色、奉承拍马、见钱眼开的无耻小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勾勒得惟妙惟肖。丁是娥说:“对我很有启发。”

丁是娥认为繁漪这个人物像一团火,决不能把她演得死气沉沉,而要揭示她的叛逆性格。繁漪是一个被扭曲的相当复杂的人物。她既是周家的女主人,又是这个罪恶家庭的受害者和叛逆者。她有美好的向往,但在这令人窒息的家庭里都不能实现。所以她恰如其分、层层递进地显示其对丈夫周朴园的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与大少爷周萍的感情纠葛中,她着重展示繁漪的痴情和忍耐。正因为这样,她才能把繁漪最后看来不近人情的报复行为演绎得顺畅自然。

曾导演过话剧《雷雨》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看了演出,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称赞丁是娥的表演不亚于最优秀的话剧演员,是当今戏曲舞台上的“活繁漪”。

1959年《雷雨》剧照,丁是娥饰繁漪,解洪元饰周朴园

1984年10月,上海文艺界举行“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盛大义演。那天我来到复兴中路1462弄的李玉茹家,商议李老师的演出事宜。没想到在那里见到了曹禺先生。在曹禺先生一串“请坐”声中,我的紧张消除了。当我介绍丁是娥老师同为这次义演参加者时,不由大胆地询问:“当年,丁老师演过你的《雷雨》。据说,你称她是‘活繁漪’?”曹禺先生答道:“丁是娥确实演得好。这‘活繁漪’,是赵丹称赞她的,也是你们上海广大观众对她的美誉。我深表赞同。”

丁是娥与曹禺先生亲切交谈

“我演阿庆嫂还走过弯路”

在丁是娥的艺术形象长廊中,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当然要数《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她是第一个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塑造阿庆嫂的表演艺术家。

沪剧《芦荡火种》海报

丁老师告诉我,沪剧《芦荡火种》的诞生与时任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陈荣兰有关。陈荣兰曾是新四军浙东纵队政治部政工队的一名骨干,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使她在担任沪剧团领导后一直想排演一出部队题材的沪剧。

1959年,由战地记者崔佐夫撰写的报告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吸引了沪剧团的主创人员。文章记述了当年新四军一批留在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伤病员的经历。大家认为这个题材生动感人,适合沪剧演出。于是,陈荣兰带队,从主创人员、主演到群众演员前往常熟部队体验生活,摸爬滚打,参加实弹演习,和战士们一同训练。

编剧文牧很快写出了初稿,取名为《碧水红旗》。受刘飞将军回忆录《火种》的影响,1960年人民沪剧团首次上演时定名为《芦荡火种》。丁是娥饰阿庆嫂、石筱英饰沙奶奶、解洪元饰陈天民、张清饰郭建光、俞麟童饰胡传奎、邵滨孙饰刁德一。

1960年1月,《芦荡火种》首次公演于共舞台,一炮打响。这引起了北京有关方面的关注。1963年年底,《芦荡火种》被邀进京演出。刘少奇、彭真、薄一波、罗瑞卿等领导人亲临观看,给予很高评价。北京京剧团决定将这出沪剧搬上舞台,于是,双方展开交流学习。扮演阿庆嫂的赵燕侠向丁是娥学习,扮演刁德一的马长礼向邵滨孙讨教,他们由此结下深厚的情谊。赵燕侠对丁是娥十分佩服,在她看来,丁是娥的表演随意自然,一个背躬、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戏,就是那个“老板娘”的样子。

1960年首演《芦荡火种》

从北京载誉归来,《芦荡火种》在美琪大戏院向上海观众作汇报演出。结果一演就是9个月,总共演了310场,观众达51万多人次。

在丁是娥老师家里,有次谈及阿庆嫂,她说:“其实我演阿庆嫂还走过弯路。一开始,我觉得阿庆嫂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身上应该有一种江湖气。为此,我特别去观察、模仿接触过的茶馆小开娘(即茶馆老板女儿)的动作。但观众认为演得不太像,为此我感到困惑。这促使我去研读反映地下斗争的书籍。向部队侦察英雄讨教后,阿庆嫂的形象才渐渐地在我脑海中丰满起来。我感到她兼有茶馆老板娘和地下联络员两种身份,不能以偏概全,失去人物的主心骨。阿庆嫂的服装、扮相、一举一动,要像茶馆老板娘的样子,应酬敌人时也会带几分江湖气。但心里,阿庆嫂却对敌人恨之入骨,时时刻刻寻找机会解救伤病员。她富有责任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于是,在以茶馆老板娘身份和胡传奎、刁德一周旋时,我的表演应该以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注重分寸。”

丁是娥演阿庆嫂

“智斗”一场。当胡传奎向刁德一介绍阿庆嫂时,她明显感到了刁德一的不信任,因此站在原地不动,仅用眼神打量了一番,但就这刹那的眼神运用,充分表现了阿庆嫂的警觉敏锐和从容大方。当阿庆嫂送茶点烟时,刁德一拉下脸来冷言挑衅。丁是娥捏着点燃的火柴,稍稍停步,凝目相视,走到胡传奎面前以略带委屈的语调埋怨责问,这样,把阿庆嫂在复杂情况下沉着应对、不卑不亢的分寸把握得相当好。在“斥敌”中,她的表演细腻准确,每演到这里,那个掸袖挥手、泰然自若的亮相总能赢来满堂彩。人们称赞她简直把阿庆嫂演活了,这是她表演生涯的艺术高峰。

丁是娥在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与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

丁是娥(左)与杨飞飞(右)和汪秀英

1988年6月28日,丁是娥在上海病逝。今天,我们重温她的表演艺术,追思她的艺德人品,我想,这是对她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传承沪剧表演艺术应有的重视。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题图为《罗汉钱》剧照:丁是娥(右)饰小飞娥、筱爱琴饰艾艾 图片来源:照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