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三国谋士智商不敌四岁顽童,曹冲称象的故事,杜撰了哪些历史细节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立华 2017-09-23 06:06
摘要:“曹冲称象”,历史真相竟然是这样……

曹冲称象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它不仅被编入各种儿童故事读物,而且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但这个传统故事的很多情节却令人匪夷所思。

 

曹操手下的官员真的这样愚蠢吗?

 

“称象”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曹冲是曹操的儿子,现在有些故事书上说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其实不对。曹操一共娶了15个老婆,生了26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早薨”,就是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曹冲是曹操的第七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曹操的妾,姓名没有记载,史书上称她为“环夫人”。环夫人为曹操生了三个儿子,曹冲是老大,另外两个一个叫曹据,一个叫曹宇,后来都封了王。

 

小学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的故事是这样说的: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手下的这些官员真的会如此愚蠢吗?竟然说要“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还说“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大杆秤不是市场上卖小东西的那种小秤,小秤秤东西的时候是一只手提着称系,一只手把着秤杆移动秤砣。大杆秤是在秤系中穿上一根棍子两个人抬起所要称的东西,另有一个人专门掌管着秤杆和秤砣,看秤出的重量是多少。这些官员不可能愚蠢到连这些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至于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那简直是脑袋进水了!如果曹操手下都是这样一帮饭桶,那曹操后来又怎么能够用这些人打败对手统一中原呢?恐怕早就被诸葛亮打垮了!


其实,史书上根本就没有上述情节。曹冲称象的故事出自古代史书《三国志》,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邓哀王是曹冲死后的封号。曹冲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病死,年仅13岁。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给曹冲追赠谥号为邓哀侯,又追加称号为邓公。公元232年(太和五年),授曹冲谥号为邓哀王。

 

曹冲自幼聪明异常,五六岁时就赶上成人的智商了。当时,吴国国君孙权派人送来一头巨硕的大象。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当时的中国,只有南部边境才有,曹操当时所在的首都是河南许昌,因此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庞然大物。曹操想要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就向手下的官员们询问怎样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但大家都说想不出办法。


但是,我们今天的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官员真的谁都不知道如何称象。有的人虽然知道用船称象的方法,但却假装不知道。因为曹操特别喜欢曹冲,总是称赞他如何如何的聪明。当时曹冲就在现场,曹操是要让曹冲露脸出彩,这是明摆着的事儿。如果哪个官员不知趣儿,说出了称象的办法,那不是让曹操扫兴吗?曹操权倾朝野,“挟天子以令诸侯”,连汉献帝都得听他的。试想,如果有谁扫了曹操的兴,那还有好果子吃吗?因此,官员们这个时候一问三不知,那是最明智的做法。当然,他们也不会说出“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或“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之类的傻话,因为如果这样说,曹操说不定一怒之下把他的脑袋砍掉。


曹冲没说往船上装石头


官员们都把这个出彩的机会让给了曹冲,曹冲于是就说出了称象的办法。传统故事中的曹冲是这样称象的: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然而,曹冲“往船上装石头”的做法真的聪明吗?我们不妨来分析比较一下。


一头大象的重量大约是3-8吨,就说五六吨重吧,那就是一万多斤。如果到处找石头,一万多斤石头那要找到猴(何)年马(吗)月啊?就算不用到处去寻找石头,在岸边六七百米的地方有一堆石头,那我们算一下经济账吧。

 

用船称象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船上牵着大象,另一个人在船舷边上划线刻记号。牵着大象是为了不让大象走动,因为大象一走动,船就会晃动不稳,划线的人就画不准了。另外,不让大象走动也是为了安全,避免因大象走动弄翻了船。如果两个人把一万多斤石头搬到船上,再把它们搬回原地,还要把这一万多斤石头一块一块地称出来,然后再把称出来的数量加起来,那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啊?

 

有人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人自己能上船,这就不用来回搬运了。但是,一万多斤的重量需要一百来个人,且不说找一百来个人是多么的兴师动众,就说这一百来个人下船之后,还要用大杆秤一个一个地过称,再把每个人的重量加到一起,这也要花费好多时间。算下来,经济成本跟往船上装石头差不多,甚至可能更贵。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那就是用水桶往船舱里面装水。因为水就在船边,往船舱里面装水很方便。实际上,曹冲的做法并不聪明,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笨。

 

曹冲毕竟是个只有几岁的小孩子,笨也就罢了,而作为大汉的丞相曹操也同样笨,他竟然“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三国志》中的曹冲只是说:“把同等重量的其他小东西装到船上”,至于往船上装什么具体的东西,曹冲并没有说,更没有说“往船上装石头”。原来,“往船上装石头”这个情节也是后人杜撰的。

 

曹冲称象时的年龄不是7岁

 

曹冲称象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地方和史书不同。传统故事中说,当年称象的时候,“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可是史书中却说,称象的时候曹冲的年龄是“五六岁”。而且,我们的故事讲的“7岁”是周岁,史书中所说的“五六岁”是虚岁,如果也按照周岁来说,应该是“四五岁”。


那么,为什么要把“四五岁”的曹冲改为“7岁”呢?这很可能是杜撰者觉得“四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即便是“7岁”也已经够聪明了。


这种调整年龄的做法,当然是有道理的。曹冲称象的方法,确实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他首先要知道,船上装载的东西越重,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越深;船上装载的东西越轻,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越浅。他又要知道,一个重量大的物体,和很多重量小的物体,如果用同一条船来装载,只要重量相等,船舷没入水的部分就是一样的。他还要知道,装在同一条船上的这些重量小的物体,加在一起的重量总和,等于装在同一条船上的那个大物体的重量。所有这些,对于今天还在幼儿园里玩耍的“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是“7岁”,那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今天“7岁”的孩子已经是二年级了,加减乘除都学了,生活实践的阅历丰富多了,智商当然也高多了。但即便如此,一个“7岁”的孩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没有对前人类似经验的借鉴,也很难凭空想出这种称象的方法。

 

其实,神童不过是智商高,但智商并不等于智慧,智商是先天的,智慧是后天的。智慧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从经验的思辨中获得的。经验既包括自己的实践经验,也包括对前人经验的借鉴。称象的智慧也是一样,“四五岁”的曹冲,自己不太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对前人经验的借鉴,仅凭神童的智商是不大可能空想出来的。


曹冲称象的智慧从何而来?


那么,曹冲称象的智慧到底从何而来呢?原来,曹冲称象的智慧,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得来的。


南宋吴曾(字虎臣)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类中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看法:


魏武帝时,孙权曾致巨象,武帝欲知其斤重。邓哀王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武帝即施行焉。时王方五六岁。予按:《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类似称象的经验:战国的时候,北方的一个部落给燕昭王(前335—前279)进献了一头巨大的猪,献猪的使者说这头猪的名字叫养奚若,已经120岁了,人称“豕仙”。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专人饲养它,15年之后,这口猪的形体像一座沙丘那么大,四条腿简直就支撑不起身体了,整天坐着。燕昭王命令掌管衡器的官员称一下这口猪到底有多重。起初,掌管衡器的官员拿来十杆最大的秤来称这头猪,每杆大秤可以称500斤,十杆大秤就可以称5000斤。他们用很多绳索把猪兜住,然后把十杆大秤的秤钩分别挂在不同的绳索上,每杆大称由两个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来抬。可是,20个小伙子不仅抬不起来,而且这十杆大秤也打不起来。掌管衡器的官员又拿来十个秤砣,每杆大秤用两个秤砣,这样,一杆大秤可以称1000斤,十杆大秤就可以称10000斤了。可是,20个小伙子还是抬不起来。由于抬秤的小伙子们用力过猛,结果十杆大秤的秤杆都被折断了。


燕昭王问大臣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这口大猪,水官说可以用“浮舟”来称量,就是用船来称量。燕昭王就命令水官用“浮舟”来称量,最终称出这口大猪“其重千钧”,一钧是30斤,千钧就是30000斤。大猪的重量或许有明显的夸张,但用船称猪的方法和用船称象的方法是类似的。


《符子》这部古书中只说水官用船来称量这口大猪,但具体用船怎么称却语焉不详。或许别的古书上有记载,但这些书今天已经失传了;或别的古书上也没有记载,这就要靠老师的学问水平了。曹冲所受的教育,应该是当时最好的,他的老师一定是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老师很可能给曹冲讲过如何用船称猪的故事。因此,曹冲就想到用前人称猪的方法来称象。也就是说,曹冲称象的智慧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而不是单靠神童的智商凭空想出来的。


作者为中国出版集团编审、文史学者

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