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200多位香港大学生来沪当“打工人”:要把真实的上海告诉家人朋友
分享至:
 (7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俊杰 2023-07-26 14:16
摘要:短短的两个月,未必就能下决心留在上海,但一定可以给自己未来多一个选择。

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香港大学生来沪实习。从6月初到7月底,200多位香港大学生来到上海,用50多天的时间了解这座城市,感受这里的职场,进而思考自己的未来。采访中,这些“00后”告诉记者,香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把握这一优势,香港青年的人生舞台会更大,选择会更多。

图为大成律师事务所导师张尔婳指导郑仲宏。

实习:从紧张到带着期望去上班

带着腼腆的笑容,穿上笔挺的白衬衣、黑西裤,走入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24层,上月(6月)4日起,19岁的香港大学大一学生郑仲宏开始在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实习。

“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不同,两边使用的语言、文本格式与资料库也不同,需要慢慢熟悉。”为了帮他尽快进入状态,律所为这位工商管理及法学专业学生制定由简入难的实习计划——从最初的检索英文资料开始,逐步涉及中文业务,再尝试法律文书写作。

在上海,郑仲宏第一次接触到内地的立法过程。作为第三方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6月前往某区,就《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修订展开调研,听取政府与企业意见。虽然初来乍到的郑仲宏未必能了解立法缘由、各方立场,但他被现场气氛感染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得很激烈,有时声音会越讲越大。每一位持分者(粤语,意为利益相关方)都会讲清自己的观点。”

郑仲宏坦言,民营律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与立法过程,在香港不多见,这种形式给了更多人讲话的机会,“两地法律制度不同是客观存在,但法的精神、法律工作者所需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应该是相通的”。

能力提升的同时,港生也在悄然感受上海的职场文化。“坦白说,刚来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两个月没朋友的准备。”上月(6月)初刚到穆氏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时,香港都会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吴姿莹有点紧张。一星期后,她就喜欢上这里的国际范儿,公司所在的南丰城附近高楼鳞次栉比、生活设施完善,公司里不仅有内地人、香港人、台湾人,还有新加坡人、泰国人、意大利人等,讨论工作时,普通话、英语、粤语间在无缝切换。

“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聚在一起,可以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吴姿莹的实习岗位叫“办公空间策划”,她曾经跟过一个为在沪德企总部做室内设计的案子,“那些了解德国文化的员工,一定更清楚客户需要什么”。在走访客户了解收集需求后,吴姿莹还要与设计组、机电组、科技组等同事一起头脑风暴。有的同事擅长空间精算,有的擅长概念运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设计理念慢慢落到图纸上去。

“开始实习有点紧张,现在我会带着期望来上班。”吴姿莹发现,上海不仅与香港一般的国际化,并且有很多发展机会,“虽然辛苦,但收获喜悦更大,在上海实习其实挺酷的。”

图为唐品恒与香港孩童交流。

生活:找寻当上海人的感觉

这是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大四学生唐品恒第二次来上海。去年9月,他作为交换生来到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体验了把内地高校文化。这段时间,他成为沪港交流社团紫菁少青发展中心的实习生,陪伴20多位香港中小学生参加“期盼夏令营”活动。

“上海与香港在生活上蛮像的,但香港生活便利度好像略逊于这里。”唐品恒的观点代表了多数港生的认识。比如,香港打车几乎只能选择计程车,但上海有各种打车软件;香港外卖送餐平台不多,且加价不少,而上海平台上丰富的菜品让港生直呼幸福。

其实,相较于生活便利而言,对于这些香港本土青年而言,他们更在乎的是一座城市的“氛围”,进而判断自己能否可以、以及是否愿意融入进去。

郑仲宏回忆,进律所的第一天,感觉自己有点像外星人。上海同事讲话的口音、语速、梗都听不明白,即便很想同大家聊天,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让他意外的是,那天下班,同事邀他一起吃饭,大家围坐一起,聊着聊着发现彼此共通点不少。比如,两地年轻人都很拼,甚至有点卷;比如,聊到港星佘诗曼,他说看过佘演的《使徒行者》,内地同事立刻提到了《延禧攻略》;再比如,对于专业性较弱的大学专业,普通话称为“万金油”,粤语也有类似的俗称,叫“水泡”……在谈天说地中,年轻人间距离被慢慢拉近。

当然,也有让港生不适应之处。在香港,公与私分得很清楚——公事用公司通信软件、单位电话及工作邮箱交流,私事用“whatsapp”交流。在内地,所有事情都交给微信,公私事怎么分也分不开。

到了周末,抛开工作,吴姿莹会去扫街。这是她在香港养成的习惯。走在港岛,既可以看到中式唐楼石屋,也能见到欧式西洋会馆。“这点上海与香港很相似,建筑东西文化交融,且都被活化利用。”站在今潮8弄,她会想到香港大馆,前者是石库门弄堂,后者是香港中区警署,彼此都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活化,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成为市民游客休憩之所。

7月1日晚,吴姿莹去今潮8弄参加庆香港回归26周年活动。以石库门建筑为“画布”,伴随音乐节拍,维多利亚湾、太平山顶、中西建筑等香港标志性景点一一投射其上,“那刻我有点恍惚,忘了到底是在上海还是香港”。

虽然之前来过上海旅游,但吴姿莹坦言,当游客与当职场“打工人”视角会不同,后者更能找到当上海人的感觉。作为一名外来者,她特别喜欢上海人的分寸感,“和他们在一起时,我可以选择‘在外面’,但当我‘想进入’时,上海朋友不会排斥我,反而会张开双臂欢迎”。

图为吴姿莹。

带教老师:亦师亦友亦家人

200多位香港大学生在上海生活,背后有众多单位默默付出。市区两级的海外联谊会、众多香港在沪社团组织参与,为港生联系了230余家实习企业,覆盖本市国企、民企及外企,并根据同学不同专业,提供了包括研发工程、园区管理、法务专员、市场营销在内的570多个实习岗位。

到了周末,他们还会组织香港学生走访上海。比如,住在普陀的同学,会前往苏州河沿岸、天安千树、中以(上海)创新园参访;住在浦东的,则会去川沙古镇、上海天文馆、洋山深水港、商飞基地等地,感受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还有,就是陪伴港生的带教老师,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如今已算是亦师亦友亦家人。

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0多年的黄咏仪,是沪港交流机构“紫菁少青”的负责人。这两个月,她常会给唐品恒煲点汤、煮点凉茶、带些甜点。黄咏仪说,这些孩子跟自己孩子一般大,其中不少是第一次离家远行,希望家乡味道能让他们不再过于想家。不过她很欣慰,港生的适应能力超过她想象,即便是最让老师们担心的就医问题,他们也能自己上网解决。

吴姿莹的带教老师,穆氏建筑设计办公策略总监蒋哲生,来自台湾,曾经在港台及欧美工作。“Joyce(吴姿莹)做事踏实,视野开阔,大学专业是商科,又在内地、香港与加拿大学习生活。”在蒋哲生看来,他的任务是要把吴姿莹的专业优势、国际化背景在上海有效实现“在地化”。于是,这段时间,台湾人蒋哲生带着香港人吴姿莹拜访客户、踏勘现场、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推进项目。

带教老师告诉记者,最让他们欣慰的,是港生的努力与进步。

郑仲宏是大成律师事务所带教老师张尔婳教的第一位香港大学生。“他特别敢问。”张尔婳注意到,有的实习生会把问题藏在心中,而他却愿意反复提问,直到弄懂为止。与此同时,在整理记录时,郑仲宏会反反复复听录音,“写得很仔细,上海话内容听不懂的用问号标出,很认真,很踏实。”

张尔婳说,两个月的实习,郑仲宏已逐渐了解内地法律文本,更深层次的法律逻辑还需慢慢培养。“对于一年级法律专业生而言,他做得很不错了。”她为自己的实习生点赞。

随着实习逐步结束,沪港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麦德铨总算有了点闲暇时间。他很喜欢这段时间的忙忙碌碌,因为这是一种传承——20多年前,他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发展,得到了不少在沪港人的帮助照顾;如今,事业有成的他,觉得有责任为香港孩子在上海的衣食住行操心。

“希望大家通过实习,全面深入体验上海生活。”麦德铨告诉香港年轻人,只要讲得客观,在上海工作的利与弊都可以告诉家人朋友,“如果考虑留在上海,那就更好了”。

未来:在上海结下的情谊会继续

这个月(7月)底,两个月的实习进入尾声,200多位香港大学生要开始新的行程。

“已经开始有分别的悲伤。”7月23日,吴姿莹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条。50多天的时间,她和公司同事朝夕相处,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我会认真考虑是否在上海或大湾区发展。”她还和蒋哲生约定,如果以后蒋老师来港,她请吃地道的港式茶餐厅;如果她来上海,蒋老师就请喝咖啡。“我们不会断了联系,在上海结下的情谊一定会继续。”

学历史的唐品恒则要留在上海,9月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研,师从何爱国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向。“我家人比较希望我读金融专业,但我很小就看《三国演义》,学中国历史是我的兴趣。”他给自己定了个读研计划,一方面希望能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想通过旁听其他人文专业的课程,扩展自己知识面,“我很喜欢张载的‘横渠四句’,希望以此激励自己走好人生路。”唐品恒还告诉记者,实习经历让他感受到上海对境外人士的友善。比如,过去,境外银行卡无法绑定微信与支付宝,如今,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便捷支付真正从入境开始。

走出陆家嘴高端写字楼,郑仲宏要回港大继续大二学业。如今,内地与香港在法律领域的交流和协作越来越多,香港法律执业者也能通过考试在粤港澳大湾区执业。郑仲宏相信,香港法律人可以发挥其熟悉涉外法律事务优势,无论最后选择留在香港,还是到内地发展,一定会有很多成长机会。

临走前,张尔婳还特意叮嘱她的学生,之后要多实习、多经历、多思考,“你的人生还很长,无论选择当AO(香港政务官),还是进入律所工作,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所长与所爱。走自己喜欢的路,幸福感一定会强一些。保持联系,期待未来听到你的好消息。”

没错,许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是200多位香港大学生来沪实习目的。在50多天的上海生活中,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正如不少香港同学所言,短短的两个月,未必就能下决心留在上海,但一定可以给自己未来多一个选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