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上海小囡懂得:开学要吃两道菜“收骨头”和“吃生活“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袁念琪 2017-08-31 18:05
摘要:平时有事,老师总是请家长到学校来相商。但学生家长多是工人,教育子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打。有的同学怕回家“吃生活”(沪语挨打之意)。甚至班里不少孩子的家长,他们为了表现对老师的最大支持,就是请他们的子女“吃生活”。

开学的辰光就要到了。孩子们野了两个月,现在要“收骨头”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当过老师,所以心里清楚,其实开学最早要被“收骨头”的是老师。老师一般提早一周多结束假期,到校备课、给学生补考、找班干部打扫教室等。如接新班,事情还要多一点,比如为班级小干部组阁,还要抽时间家访。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做学生的,大多会唱根据《我为祖国献石油》曲调改词的这两句。其实当老师的心里“煞清”,家访的原则就像《红灯记》里一句唱词:“没有大事不登门”。

平时有事,老师总是请家长到学校来相商。但学生家长多是工人,教育子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打。有的同学怕回家“吃生活”(沪语挨打之意)。甚至班里不少孩子的家长,他们为了表现对老师的最大支持,就是请他们的子女“吃生活”。所以一旦老师要让学生叫家长来,学生必定“今朝拖明朝,明朝拖后天”。老师如果委托其他同学去通知,学生之间要起冲突。那时虽没手机,但老师也可打电话到家长所在单位。但这样惊动太大,要顾及家长们的颜面,所以轻易也不会致电。如今回想起来,我当教师一年,总共去过学生家二次。

第一次是陪同一办公室的数学老师家访,我不是主角,被访的同学也不是我班的。只不过要去家访的数学老师是位年轻女士,不敢独自去棚户区,要我这个男教师陪同。那天我们借了辆脚踏车,利用中午休息去这个学生位于董家渡的家。到同学家,数学老师与家长谈话,门口已经围上来看热闹的邻居。这里是棚户区,都是自己建的私房;公共空间被压缩到极限。道路狭窄,有的地方两人相遇要侧身而过。身处其中的人家,也没有什么隐私可言。

第二次家访,其实是送我班里一位学生回家。有一天早自修,班里一位女同学丢失了5块钱。这笔钱在1983年数额不小。后来查出嫌疑人是Z同学,但是老师们没找到他交代说放在冬青树丛里的钞票。教导主任说,已告知Z的家长。让我送Z回家,并向家长要5块钱。Z住在黄浦江边的赖义码头,也是个中低收入者聚集的“都市里的村庄”。记得Z父站在门口相迎。父子见面,那做父亲的没打招呼就一记耳光划了过来,Z捂住面孔没声响。我心下难过,拿了Z父给的5块钱后连忙告别,匆匆结束家访。

除了家访。老师在开学前还要负责新班级的"组阁"。一天,我被叫到学校,通知开学后要接初一新班。我作为副班主任,和班主任傅老师坐进初一(1)班教室,拿起一叠学生登记表看。几个同学的名字引起我的注意,女生叫“招娣”,一看家里全是姐妹;想招的是弟。还有一个男小囡叫“玉莲”,原来家里上面全是哥哥,他这最后一个男小囡寄托了父母对女儿的向往。还有几个留级生。他们的同龄人都初中毕业了,他们还在读初一。我所在的学校生源差、家长文化程度多不高,孩子们成绩全区垫底,出类拔萃者凤毛麟角。我们把一张张登记表像篦头发那样梳过来理过去,只发现一个孩子曾经在小学做过小队长的。于是,赶紧“钦点”让她当了中队长、大队委员。殊料开学后,我们定的“内阁成员”班干部没来,原来是嫌我们学校生源质量太差,想方设法转学了……

时隔三十多年,回想往事,觉得开学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空交流和角力很有意思。转眼又将开学在即,沉寂多日的学校,又将响起读书声和喧闹声。一切故事都似曾相识,而坐在里面演绎的,已经是新一批师生了。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