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还记得遥远童年时跟大人去泡澡的滋味吗?走,一起去《澡堂子》
分享至:
 (113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2023-07-01 07:31
摘要:他们的生活也是你的。一代一代人的生活映射着彼此,世间诸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酷暑难当的夏天,一动弹就浑身是汗,你会想做什么?天寒地冻的冬日,冷得鼻涕直流,你会想到什么?当然是——去洗个痛快澡吧!

一池热汤,几床躺箱,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在雾气氤氲中擦背按摩,谈天说地……这是你记忆中的洗澡场景吗?很可能不是。

但如果问问家里的长辈,他们可能会眯着眼告诉你,自己原来喜欢去普安路上的日新池,泡完澡再敲个背,扦个脚,来一盘五香豆腐干,要一点花生、橄榄和盐津枣,一下午和老朋友嘎讪胡,别提多滋润了。

如今,全国各地的老式澡堂都已经渐行渐远,但想到那个雾气腾腾的地方,很多人心里还是会觉得湿哒哒、暖呼呼的。对80后的图书编辑陆亚军来说,做一本书,用文字和图画细细描摹这些画面,定格那些“从前慢”,是保存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

“拿好这张澡券,一起进澡堂子吧!”六月下旬,一个落雨的下午,陆亚军带着他的绘本《澡堂子》来到上海乐开书店,讲述了这本书创作的幕后和儿时的澡堂记忆。

现场一位年轻父亲对儿子说:“你看,爸爸、爷爷、爷爷的爸爸以前都是这样洗澡的,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呀?”小男孩捧着书,握着面值一元的“滙泉池”澡券,用力点点头。

在陆亚军看来,这就是生活。“很多人可能以为它不重要,可或许有天你会懂,他们的生活也是你的。一代一代人的生活映射着彼此,世间诸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一本水汽和热气的图画书

早年间,洗澡可是一件大事情,结婚前要洗澡,外地回来要洗澡,过年更要洗澡。“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总是在大人们的带领下,结伴去澡堂子洗澡。”陆亚军说,冬日里,小镇上几乎所有人都要一起洗澡,逢年过节,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仿佛是约定俗成的习俗。所以过年前,澡堂子门口总是人头攒动。

陆亚军是江苏人,中文系毕业,常年从事童书编辑工作。在他看来,这样一个关于洗澡的故事,可能略显“古早”,但却记录了一段重要的记忆,这种曾经的存在,是值得跟下一代分享的。“孩子出生后,我渐渐学会给孩子讲故事,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时,有一种完全新鲜的力气传递到心尖,我感觉应该时时刻刻让自己充满新意,才能伴孩子长大。”陆亚军说:“我想把我和他爷爷的生活讲给孩子听,这是一种记忆的分享,也是一种私人历史。”

澡堂子是市井生活中的桃花源,掀开厚厚的棉布帘,一股热气扑了出来,雾气朦朦中,一群脸蛋通红的陌生人在闲聊唠嗑,放松休闲,里面就包括主人公小景和爸爸。

绘本《澡堂子》里的拔火罐和电影《洗澡》中的拔火罐

小景是一个蹦蹦跳跳的七岁小男孩,细胳膊细腿,对他来说,过年前去澡堂是件开心事。进了澡池,那种自外而内的温暖感,那种脊梁上、骨缝里的寒气被丝丝抽去的感受,都是难以言表的。而且这个大迷宫里,有太多新奇事——这个胖爷爷的胳膊上挂满了手表,那个胖大叔好像永远都不怕烫;澡池里有人大声打呼噜,还有人大声唱戏;这个叔叔身上吸着好多小玻璃罐,那个伯伯的背被敲得梆梆响,还有个叔叔被搓得像一只煮熟的大虾……

“在澡堂里会和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大人之间聊聊天,修个脚、拔个火罐,小孩子到处玩耍。人们卸下了疲惫,收获了舒适惬意。”陆亚军说,这本书的准备时间长达几年,作为文字作者的他,专门在南京的老城南找了几个澡堂子泡澡,除了故事情节,绘本中的人物小传和对话也写了很多版本。

绘者杨鹁也做了很多功课。杨鹁生于1960年,小时候在少年宫学画是从临摹“小人书”入手的。连环画和绘本不同,连环画像电影剪辑,基本只能讲清楚一件事情,而绘本包容性很强,也更强调空间感。为此,他把平时没留心的老澡堂子仔细“调查”了一番,尤其注重观察布局、器物,人物动作、表情、做派。为了让画面干净、利落,既能凸显众多人物,又有澡堂子的热闹劲儿和人情味儿,最后确定颜色选择淡彩。

“最开始画的时候,就像一位羞答答的看客贸然闯入了赤裸的空间,心存歉意地提醒着大家:各位!要上镜了,注意点,别走了光哈。”杨鹁说,一开始设计人物动态的时候只顾着给他们遮遮掩掩,后来发现人物木然呆滞,失掉了应有的鲜活和生动。随着创作的深入,稿子不停地改动,这些人物也都成了自己的熟人。当视角从看客变成澡堂的主人后,他觉得自己要把澡堂里的一切都安排妥当,边边角角、犄角旮旯,人物也就活了起来。

泡出来的滋润生活

翻开《澡堂子》,好像能听到声音——嘎吱响的大木闩,木屐的咔嗒声,水流的哗哗声,小孩子打水仗的叫喊声,水池里的唱戏声;也好像有触感和味道——热得要命的汤水,暖烘烘的毛巾,肥皂味道清新淡雅,水汽带着点焦香。

最精彩的,还是澡堂里的人,书中重点刻画的几组人物,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澡堂生态圈里不可或缺的,除了澡客,还有卖票处、大堂、淋浴间和澡池的几位工作人员。

最先出场的工作人员是孙师傅,来泡澡的人们把沉甸甸的金表、精钢表、铂金表通通褪下来,暂存在孙师傅的手腕上,这是最稳妥的。他一边询问着铺位号,一边接过客人脱下的外套,用杆子帮忙挂在高处。

看到这里,上海人小杜忍不住插话,“这些服务员的记性好得不得了,一件一件衣服叉上去,来了再多人,都能记得哪一个位置是哪一个客人的,衣服放在哪里。”小杜是80后,小时候跟着爸爸爷爷没少去澡堂子,“上海人把洗澡称为‘汏浴’, 把浴室叫作‘混堂’。我是在卢湾区打浦桥那边长大的,那一片有各式各样、各种档次的浴室,最贵的是包厢,最便宜的是大众浴池。”

不同浴室有不同的乐趣,大众浴池有一个特色,叫作“搅水”。“这就是负责搅水和搓澡的老周头,他干了很多年,与澡客都很熟,有劲有力气。”陆亚军指着澡池中间笑呵呵的老人介绍,“这时池子里刚加了热水,大家都急急忙忙赶到了池边,老周头反而一点儿都不怕,跳入池子里搅了起来,让水温快速均匀。”

水温升高后,澡池里的雾气更大了,大家都泡得软软的、懒懒的,有人还打起了呼噜。晕晕乎乎中,有位大爷从澡池里站了起来,精神炯炯唱起戏“锵锵锵……”大家一下子都来了精神。看过电影《洗澡》的人,应该对片中那个高唱《我的太阳》的澡堂歌手印象深刻吧,他们脸上那种因喜悦而歌唱的自信表情倒是有几分相似。

“对大人来说,澡堂里除了洗浴、理发、敲背、扦脚,还有洗衣、熨衣等各种服务,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洗澡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吃东西,洗完能在门口吃一个萝卜丝饼还蛮开心的。”陆亚军说。

电影《洗澡》中澡堂子的服务项目有很多种,还可以在澡池里喝小酒、吃花生米

而对很多上海人来说,浴室里的各式小吃就足够老伙计们再消磨几个钟头。五香豆腐干、削好的荸荠、青萝卜块,还有瓜子、花生、话梅、盐津枣,让人真正享受到来浴室洗澡的愉悦感。

在五十岁的上海爷叔翟伯伯看来,泡澡是一种享受。他一口气说出了很多浴室名字:卡德池、大观园、小浜湾浴室、虹桥浴室、进贤浴室、和平浴室、徐汇浴室、大浪淘沙……“我从小就跟父亲去泡澡,两三个钟头下来,人清清爽爽格。”

上海浴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开埠之初,20世纪50年代,上海大大小小的浴室有100多家,到2000年前后,已经发展到近2500家,可以说,上海的每一条街道里都有浴室。南市区的老西门、卢湾区的打浦桥、虹口区提篮桥等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里,都有设施完善的老牌浴室,不少都便民价廉。

早年间的洗澡用具比较简单,一块洗衣皂就可以了。“门口售票处还专门有切成年糕片那么大的肥皂,这一小块就够洗一次澡了,不仅能洗好身体,多下来的还能搓搓衣服。”翟伯伯说,从一开始的固本肥皂、酱红色的药水肥皂、硫磺皂再到现在的香皂、沐浴露,洗浴用品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澡堂也是茶馆

20世纪90年代,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风靡荧屏。这部剧一开始,一家的男人们坐在一起泡澡,经营澡堂的老爷子问“活到现在,觉得什么时候最幸福”,有人说生儿子,有人说考上大学,有人说升职,老爷子却说,“就是现在,和你们坐在水池里泡澡,说话的这个瞬间,是最幸福的”。

“我父亲很喜欢泡澡,高温38度,他也去孵混堂,出来之后弄杯茶吃,适意。”翟伯伯记得,洗澡时,父亲总会招呼自己“小鬼,先下去泡一泡”,泡好上来,父亲把毛巾绞干,裹到手腕上,一只手塞进去,脸上一撸,脖颈一扳,开始擦,连脚趾头也一只一只捏过来。“洗澡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洗好澡胜过穿件皮棉袄——不冷了呀!”

爸爸给孩子擦背和孩子给爸爸擦背的画面都有出现

很多男孩小时候都跟爸爸或爷爷泡过澡,一双裹着毛巾给自己擦背的大手,是童年最深的记忆。翟伯伯说:“以前都是爸爸带我们去洗澡,他有时没空,就是哥哥带我去,哥哥工作后,我再带两个弟弟,大家相互擦背,老垢擦掉了,再用肥皂洗一洗。小时候爸爸给我洗澡,年纪大了之后,我反过来给爸爸洗,这是做子女的责任。”

澡堂这个空间,世界各地都有,罗马的大臣在大浴池里商讨国事,匈牙利随处可见露天温泉,日本很讲究汤文化。“在中国,可以把澡堂子看做是一个茶馆,都充满生活气息,不过这里是赤裸相见的。”陆亚军说。茶馆一般都是早上热闹,喝茶、聊天、玩鸟、斗虫、听书;而澡堂子则是下午到晚末晌热闹,泡澡、喝茶、聊天、眯觉,是对身体的另一种犒劳。

作为公共空间的澡堂,是个微妙的场所。这里不讲高低贵贱,是最容易放得开的地方。各色人等,脱光衣裳走进浴区,半躺半坐,都是裸身相见。在一片蒸汽的朦胧氤氲中,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打破隔阂,无话不谈。

创作之初,《澡堂子》的两位作者就希望这本“冬日洗澡图”能展现这些多样性,成为一幅市井百态的素描,像《清明上河图》一样。陆亚军说:“不过《清明上河图》是一张长卷,人物是静态的。而绘本的人物是流动的,这个人物这一页在洗澡,下一页可能就去淋浴了,然后又去穿衣服了,要把每个人物的动线设计好,这个32页的日常故事才能有起承转合。”

陆亚军在做分享

小读者在认真听乐开书店店主蜗牛讲《澡堂子》的故事(均 刘雪妍 摄)

他们的想法确实实现了,即使没有去过澡堂,你也能从这本书中窥见其中一二。澡池边,淋浴下,能看到青春和强壮,沧桑与衰老,能看到肌肉,看到白发,能看到合家欢,也能看到独自愁,能看到落寞拘谨,也能看见童真无邪。

这些年,不时有“最后的老澡堂”之类的报道见诸报端,随着老澡堂的拆除或升级改造,与之有关的一系列文化,正在成为记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虽然很多人会留恋市井文化中的人情味,但“澡堂子”这样的社交空间终究会换成新的形式,我们曾经熟悉的城市也终究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过去的日常画成画,写成书,就是想告诉下一代,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等他们长大了,也可以继续书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陆亚军说:“这也是一种保存民族记忆的方法。”

栏目主编:王海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