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纪念“八一三”·我的父亲②|他让那些卖报的苦孩子们上起了学堂(附视频)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2017-08-13 10:56
摘要:从外滩到静安寺,从杨树浦到曹家渡,陈鹤琴因地制宜,分点设校,陆续办起了10所报童学校,吸收了3000多名报童。

【编者按】今天是“八一三”淞沪会战80周年纪念日。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场大战役,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如今有很多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们的事迹却被后人所牢记。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之子陈一心、协助法国神父饶家驹建立安全区的潘大成之子潘光分别来到四行仓库上海抗战纪念馆、上海报童小学、震旦大学“老红楼”等地,追寻父辈的足迹。当这几段视频在2017“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上播放时,80年前的烽火岁月仿佛历历在目,让人深感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友情提醒:建议在WIFI下浏览观看视频)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每当听到这首《卖报歌》,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陈一心总会想起自己的父亲陈鹤琴。在抗战时期,陈鹤琴和赵朴初、刘湛恩在上海办难民教育和难童教育,当时被并称为“难民教育三君子”。

 

陈一心回忆,1938年初,父亲陈鹤琴担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简称慈联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刘湛恩(沪江大学校长)任副主任,赵朴初、陈望道、陈选善、韦悫任委员,朱启銮为教育组组长,并聘请朱启銮、周克、丁瑜、杨昌镛、吴宝龄等5人组成巡视组,指导各收容所难民教育,扩大了难民教育的合法权力。

 

抗战爆发后,陈鹤琴发起组织“儿童保育会”,被推选为理事长,办报童学校。当时报童仍住在收容所,他们把这些苦孩子组织起来,进行学习。1938年春,报童学校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办了起来。从外滩到静安寺,从杨树浦到曹家渡,陈鹤琴因地制宜,分点设校,陆续办起了10所报童学校,吸收了3000多名报童。报童学校学生中有一些人,后来参加了新四军。

 

“抗战时期父亲在上海办难民教育不仅注重教育和培养难民的谋生本领,还向他们宣传抗日救亡思想。”陈一心介绍,在中共地下组织推动下,由陈鹤琴为首发起组织了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在全市各区办起11所夜校,吸收工人、失学青年和家庭妇女,成为一支活跃在“孤岛”上的文化战斗队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主编:王珍。视频提供: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视频编辑:黄晓洲)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