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纵深 | 急!“救命神器”在你面前,可惜你却不会用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17-07-23 11:25
摘要:人命关天的紧迫环境和巨大压力之下,急救者往往状况百出。

 

    7月9日,淄博一位年轻产妇因在家中“捂月子”中暑,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7月14日,大连一位老人在户外中暑,经医院救治后器官衰竭死亡;7月17日,苏州一位中年男子因在高温环境下连续作业而中暑,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他们的生命延续不是没有过希望。中暑病发之后,倘若有人立马采取急救措施,在救护车到达之前脱去他们的衣服、鞋帽,在左右侧腋下处放冰袋降温,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当前,尽管城市医疗急救系统正不断完善,但随着人口数量持续增多,在有人突发中暑、进食噎住、心脏骤停倒地等危急关头,身边人的救助与否往往决定了生死之差。   

 

    在上海,急救普及情况如何?现有的全民参与急救网络布局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关于生命的叩问,每个人都应该回答。

 

   【一个人直挺挺倒下去,我能做什么】

 

    直到现在,陈浩想起那位中年男乘客在自己身边倒下的场景,还会头皮发麻。

 

    今年年初的一天上午,早高峰过后的地铁2号线空了不少,乘客们松散地站在车厢内。突然间,旁边的乘客从陈浩面前直直地倒向地面,“砰”的一声,吓散了周围的人。车厢内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大家默默与倒地者保持着距离,有人拿出手机拨打120,却没有一个人上前查看倒地者的情况。地铁到站后,陈浩冲出车门,喊来了站台的工作人员。在大家的帮忙下,这位男乘客被转移到了站台,等候救援人员。

 

    因为赶时间,陈浩没有留在那里。离开的路上,她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一个疑问萦绕心头:一个人直挺挺倒下去,除了等待医护人员到来,我能做什么? 

  

    这个疑问,孙扬也有。31岁的孙扬是上海歌剧院交响院团的中提琴手,每每看到新闻播报有人在公共场所倒下,她总觉得揪心。孙扬忍不住想,万一他是我的长辈,万一她是我的朋友,万一他们是我的孩子……   

 

    这些个“万一”让孙扬坐不住。她渐渐意识到,要在突发情况下及时作出挽救生命的反应,光靠搜索网上的健康安全常识不够,向身为麻醉科医生的男朋友“取经”也不够,得自己学会急救才够保险。  

 

    去哪里学急救?从4月份起,孙扬在上海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查看了十几次初级急救培训课程的信息,但课程太火,总是看到“近期课程已经没有名额”的提示。工作人员告诉她,课很抢手,还可以去所在区的红十字会报名。   

 

    孙扬又尝试了其他渠道。比如,去医院听讲座。5月,孙扬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办的急救公益讲座,在资深护士长的带领下,学习了对他人实施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和动作规范。这堂课让孙扬感到有所收获,更让她发现,原来想学的、该学的知识和技法还有很多。2小时的讲座,只是学习的开端

    (吴越/摄)

    在上海,急救培训并不是个新话题。多年来,市区级红十字会、医疗急救中心、各大医疗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都面向普通市民,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与讲座。但是,相对于美国33%、澳大利亚50%和德国近80%的民众急救技能普及率,我国目前的普及缺口还很大。在日常生活中,仍不乏有人怀着侥幸的心态,认为“别人会去做的,少我一个也没有关系”。

 

    相对而言,当前上海的急救技能培训普及率比较高,位于全国前列。但是,也面临着如何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让更多人愿意学、有地方学、学得到位的诸多问题。真正让急救成为像驾驶、游泳一样的社会技能,一些观念亟待转变。

 

  【不盲信“经验之谈”,让青壮年成为急救主力】

 

    流鼻血时,是仰头止血还是低头止血?扭伤后,涂上红花油用力按摩正确吗?有人晕倒后,要马上掐人中吗?   

 

    上周日,黄浦区普育西路公益新天地的急救培训课堂上,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孙扬握着笔开始沉思,在她的斜后方,陈浩和她即将升入高二的儿子熊晗则各执己见。最终,20位年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的学员给不出统一的意见。   

 

    对此,急救导师并不意外,她随即公布了答案———这些方法,全是不科学的。这下,孙扬懵了。她记得,从小到大从很多长辈口中都曾听到过这些“经验之谈”,自己也曾见证过一些效果,怎么就是错的呢?

 

    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导师陆乐解释说,感到“观念被颠覆”是正常的,因为在大家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被这些广泛流传的“伪科学”误导过。甚至,连个别医生的建议都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陆乐举例说,“遇到突然晕倒、休克的人,有的医生至今还会建议大家在患者胸口猛捶一拳来‘救命’。实际上,这种做法早在7年前就被国际医学组织明确不推荐使用了。”

 

    医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始终是在发展进步的。根据国际规定,通行的急救做法每5年就要审核、更新一次,以确保它的正确性、适用性。因此,十几、二十年前的医学教材上教的方法很可能已经过时。对任何人来说,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吴越/摄)

    培训课堂上,记者发现有一半学员都是初高中生。浏览红十字会和医疗急救中心的网站可以看到,每年暑假都有各类的青少年急救培训活动,平日里覆盖各区县中小学校的急救培训也很丰富。可以说,上海的急救培训中,“从娃娃抓起”是明显的趋势,这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相符。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未来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安全保障。   

 

    但也有人提出,让孩子们的父母一同参与培训,率先培养好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也许更为实际。

 

    刘丽芳是一名志愿者,过去一年里,她已经在浦东、徐汇的近10所中小学开展了急救技能普及活动。她向记者坦言,“很多孩子对急救特别有兴趣,但我还是建议学校多做宣传,让家长抽空一起参加。”刘丽芳解释说,像心肺复苏这样的急救技能,其实是需要很大力气的。一般来说,为达到每分钟按压100-120下的标准,成年人都需要每做2分钟轮换一下,更何况是孩子呢?   

 

    危急关头,还是要依靠青壮年作为急救的主力。

 

    【要形成“肌肉记忆”,也要学会抗压】

 

    即使练习的时候手法娴熟,在现实中真的实施急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命关天的紧迫环境和巨大压力之下,急救者往往状况百出。

 

    近年来,很多急救培训组织都追求“让急救成为本能”。以“第一反应”为例,接受培训、通过考核后,受训者会被询问是否愿意加入志愿者团队。随后,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投身到马拉松赛事赛道安全保障、中小学急救技能推广、急救设备勘查等多种志愿活动中。在这些几周、几月一次的活动中,志愿者们不但能够加深对急救技能的记忆,还可以亲身推广急救普及,把积极的影响带给更多人。

    为了锻炼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陆乐把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到的模拟实战模式搬到了志愿者培训中。培训以6人为一组,其中2人专门扮演热心肠但缺乏正确急救知识的路人,对其他人进行干扰。 

  

    一模拟,就有人“顶不住”了。令志愿者们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小伙子本来信心满满地要开始做心肺复苏,但一位“热心老太太”突然出现,打乱了他的节奏。“老太太”大叫道:“你怎么能去按他的胸口!快去掐人中,我们以前都是这样救人的,不要不听老人言。”经过这么一吓,小伙子准备按压胸口的手停在了半空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陆乐说,“真正的急救发生在各种复杂而真实的环境中,会有人帮助,也会有人质疑,大家应该学会应对挫败感。坚持做正确的事,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实际上,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专门做过调查,发现即使再聪明的人、再认真地学习急救技能,只要超过半年不复习演练,都会遗忘掉所学的技能。因此,在很多国家,急救技能的复训与普及一样受到关注。 

  

    澳大利亚规定,为确保急救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性,掌握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技能的人士,每年都要重新参加考核,通过才能继续持有急救证。在美国,法律规定持证者每两年重新参加一次培训,学校里每年还会有两次突击检查,测试大家在紧急情况下是否能够作出正确应对,不及格甚至会影响毕业。

 

    因此,建立完整的急救技能复训、考核机制,让学过的人真正学会,进一步形成“肌肉记忆”,是急救普及不该忽视的问题。

 

    【让好事落到实处,“AED猎人”在行动】

 

    今年春节以来,不少市民在人流密集的地铁换乘站看见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6月12日,接受过急救培训的蒋女士使用AED对晕倒的男子成功施救的消息,更是让这台“救命神器”为更多人所知。   

 

    其实,AED在数年前就已经落地上海,但当时知道它是什么、怎么用的人相当有限。2015年9月,本市多家单位联合启动了AED设置公益项目,让“救命神器”覆盖更多处。截至目前,上海已在学校、地铁站、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了超过1000台AED。

 

    在为这桩惠民实事“点赞”的同时,也有市民提出,AED真的离我们更近了吗?普通市民应如何知晓身边的AED分布点?若有人擅自移动了AED,怎么更新位置?

 

    这些问题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问。虽然在AED布点和推广方面,上海已全国领先,但仪器不是放置在那里就一定能起作用了,后续的实时位置确认更新、定期故障排查仍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跟上。有声音表示,即便是惠民工程,也不能一股脑全依靠城市管理者去做。让好事落到实处,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第一反应”等多家数据合作伙伴,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合作,陆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推出了“AED救命地图”。现在,人们只要打开定位,点击微信、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的“AED地图”,界面中就会自动提示,最近的AED距离你多少米、在哪里。拖拉界面,还可以点击红点,查看全市其他AED的分布情况。   

    不过,这个地图仍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地图显示的数据表明,浦东新区的布点示意相对较为完整,而在人流更为密集的中心城区,红点却稀稀疏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并不是说中心城区的布点少了很多,而是由于各区数据尚未打通,获取完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地图上的信息会有滞后的情况。   

 

    此外,记者还发现,现有红点的信息完整度也不尽相同。比如,世纪大道地铁站内的6台机器就被标注了处于“A区9号线展厅墙面、B区服务中心旁立柱”等具体所在方位。但是有些红点点开后,只告知了所在地如“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样的笼统信息。如此,即使知道那里有AED,施救者也可能因为寻找的不便,耽搁了救援的“黄金4分钟”。   

    地图之外,“AED猎人”也在行动。与“单车猎人”类似,这群志愿者在经过培训后,自发利用上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独自或组团给那些记录在案的AED“挑刺”。  

 

    在单位负责设备维修的巫文斌做“AED猎人”已经半年了,他向记者“传授”了勘查的要领。

 

    首先,联系负责人员打开保护箱取出AED,由于价格不菲,机器平时都会上锁;其次,打开AED,查看机器自检程序是否正常启动;随后,检查电池是否在有效期内、电量是否足够;接着,检查电极片包装是否完好,若是拆开后电极片的导电硅胶发生氧化,要确保工作人员更换新的电极片;最后,确认箱体外的安全锤是否到位,在紧急情况下,急救者先可利用安全锤打破有机玻璃,将AED取出施救。完成全部程序后,巫文斌会拍照留底,把最新情况上传到数据库。

 

    巫文斌坦言,“猎人”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但所做的却实实在在能够挽救生命,“每次看到AED成功救人的新闻,大家都会觉得特别自豪"。

 

    【法律层面有保障,期待更多好心人站出来】

 

    紧急情况下,什么人能够施救?救护过程中造成了伤害,施救者会不会被追究责任?这两个问题是很多人普遍的担忧。   

 

    其实,从去年开始,“好人免责”在上海已经有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2016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沪版“好人法”第42条明确指出:“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有人赞赏说,“上海此举将社会急救在立法层面上,置于与院前、院内急救同等的高度,属于全国首例,彰显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魄力。” 

  

    但有细心人士注意到,对免责的“好人”,《条例》中有一句“具备急救技能”作为界定。有媒体报道,今年6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中,有听众就此询问,“具备急救技能”听上去很宽泛,到底谁能救呢?

 

    节目中,专家回答称,“法律设置的门槛并不是限制人们救助他人,只要接受过一定培训,拥有技能,都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也就是说,有证与否、有哪家机构认证的证件、学的是几课时的课程,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及时站出来,正确施救。

 

    当然,法律是底线,但在救助过程中,大家也应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多地寻找证人、留存证据。   

 

    在听课笔记中,孙扬记下了救助规范:要避免说“有谁去帮忙打一下120”,而是使用“你,帮忙拨打120;你,帮忙去拿AED”这样的语言。这相当于给自己找到了至少2名目击者,可以在后续的情况调查中证实自己的救助行为。同时,救援时最好开启手机录像,每一个流程都要大声念出自己实施的急救步骤名称以及患者的状态,作为影像证据留存。

 

    吃下了这颗“定心丸”,陈浩心里也更踏实了。她知道,万一再遇到有人在身边倒下,她不会感到无助,急救的“黄金4分钟”里,一定有她的一分力。

 

    急救技能普及、规范仍长路漫漫,而每多一位同行者加入,都会让这场对生命的叩问更加响亮、深邃。你,准备好了吗?


 【急救小贴士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急救误区,以下是正确的急救方式:

 

    ◎流鼻血时:低头,用力按压鼻孔两侧偏上的位置,直到出血止住;若15分钟内仍未止血或流血者感到呼吸困难,请拨打120

 

    ◎扭伤时:先停止肢体活动,随后使用冰毛巾或冰袋冷敷,抑制肿胀。24小时后热敷;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关节,适当加压;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置;若未能缓解,立即就医

 

    ◎中暑时:先转移到阴凉处,随后脱去衣服鞋袜散热,喷洒凉水降温;有条件时,将冰袋先后放在中暑者左右侧腋下、左右侧颈部处降温;饮用水或含糖饮料

 

    ◎他人晕倒时:若判断是心脏骤停,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拨打120,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第一时间使用AED对患者除颤,在医护人员到来前不要间断心肺复苏急救小贴士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