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将迎来“黄金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应如何完成自己的时代使命?
分享至:
 (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小佳 2017-07-19 07:13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学将迎来新的更高水平的“黄金时期”。在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之下,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话语体系,将是时代赋予社会学者的艰巨使命和光荣职责。

从社会学引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79年,邓小平提出对社会学进行补课,由此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进程。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如何完善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出现,如何看待“相亲鄙视链”、“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等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建设的时代任务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7日,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首场论坛——“2017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多地社会学重镇的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任李培林,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仲飞出席论坛并致辞。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李培林表示,社会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社会学是变革时代和开放时代的产物。如果说过去30多年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快速成长期”,那么,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当代中国社会学将迎来新的更高水平的“黄金时期”。在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之下,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话语体系,将是时代赋予社会学者的艰巨使命和光荣职责。

 

 

董云虎强调,社会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学理论创新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立足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发展,着眼当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化,总结我国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经验,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是全国社会学界承担的一项重大使命。

 

 

周仲飞表示,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注意充分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理性认识;应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化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学理阐释;应以国际影响为目标,通过对世界问题的研究,形成中国解释、提出中国方案,逐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背后,其实都是知识创新力不足

 

 

论坛上,与会者对于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提出诸多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提出,要将中国社会学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重建进程。在新时期加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关注两个重建进程的交织与互动。一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恢复和重建进程,一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建进程。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提供观察、研究社会的一种视角,并且为社会重建提供各种参考的路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中国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重建,不仅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成为社会学重建的客观环境。实践证明,当上述两个重建进程结合得越紧密,互动越是良性时,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就越顺利,成就就越明显。将中国社会学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重建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学成长壮大的必经之途,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更加努力地推动创新与创造。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提出,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在他看来,若把社会学仅仅视为学院内的学术性学科,其同致力于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气质、风格和内容上,自然存在明显差异,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应该有所不同。但若把社会学不仅视为一种知识传统,同时视为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努力,那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使命,就相对接近了。从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角度,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也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成果而获得借鉴,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践和理论要求的新路。这包括,“方法为上:把握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关键”;“‘平行体系’: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动静之间’:拓展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回归洞察力:向文化传统要学术材料”;“实事求是:面向社会转型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

 

 

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看来,要切实提升社会学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力。他认为,本土性研究发生的最根本理由,并非民族自尊心的或者情绪化使然,而是因为现有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运用于研究和解释本土社会现象时,的确没有有效地说清楚这样的社会运行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为何如此。要想实现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我们必须对西方的科学哲学有所了解。但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另外一半的意思是,本土化研究要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含义,是要让本土性研究符合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让中国传统思想与知识有机会发生创造性的转化。他提出,本土性研究可以从文化导入来建立地方性知识,尤其需要放弃国民性研究的窠臼,走向对社会运行法则与机制的关注。

 

 

中山大学教授王宁认为,重点是要提升知识创新力。他表示,人们在谈论如何避免学术界“食洋不化”现象发生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国内经验研究中的另外一个局限性,即“食土不化”现象。“食土不化”指的是,虽然我们有能力对国内现实提供大量的经验描述资料,但却没有能力把这些经验资料上升为理论,缺乏对资料进行理论化加工、提炼和升华的能力。“食土不化”和“食洋不化”表面看是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共同的原因所导致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结果,这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知识创新力的不足。他进一步提出,就宏观的角度看,学术共同体的总体性知识创新力是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产物。因此,中国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创新力的提升,必须从建设符合知识创新目标的学术制度与学术文化的着手,比如,学术版权制度、学术批评氛围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靖北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复兴,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话语权和制度性话语权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始与国力相匹配并相互促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文明多样性,从合作共赢到包容互鉴,中国为世界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新图景。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还必须以理论体系建设为基础。故事总是特定理论的反映,世界上大概没有不包含道理的故事。西方人既给中国人讲西方故事,其实,也在给中国人讲西方道理、讲西方理论,即使讲西方故事,背后都会有西方理论作支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在论坛上,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上海市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主持了主旨报告阶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出席闭幕式并做总结发言,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主持闭幕式。据悉,浦东论坛旨在构建上海与全国交流、学界与政界互动、中国与外国对话的平台,努力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海派风格的一流话语体系建设品牌论坛。

 

 

(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 邮箱:shhgcsxh@163.com 题图来源:李小佳 摄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