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黄浦滨江移步换景,区长说“还有大项目,集中在南外滩”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唐烨 2017-07-18 06:31
摘要:滨江岸线贯通开放不仅仅为了打通,贯通本身是为了重塑这座城市的公共生活,重新发现这座城市,重新让城市与人建立连接,并最终通向一个真正美好而富有魅力的卓越之城。

经过10个多月努力,上月底,黄浦滨江三道基本贯通,7月1日对市民开放。沿着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从外白渡桥经过老外滩至十六铺,沿南外滩穿南浦大桥至世博浦西段,接卢浦大桥至南园公园,可以一路畅行黄浦滨江。

 

有不少市民这几天已经实地体验了黄浦滨江的魅力,他们惊喜地发现:老外滩、南外滩与世博园区滨江连成一体,一路而来,沿水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公共空间有温度。

 

滨江岸线贯通开放不仅仅为了打通,贯通本身是为了重塑这座城市的公共生活,重新发现这座城市,重新让城市与人建立连接,并最终通向一个真正美好而富有魅力的卓越之城。

 

五颗“明珠”各具风情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纪念日。这天一大早,3500多位市民从四面八方赶到黄浦公园人民英雄纪念塔。当天,他们从这里出发,沿着色彩绚丽的沿江“三道”——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或跑或走,一路向南,经过老外滩至十六铺,沿南外滩穿南浦大桥至世博浦西段,接卢浦大桥至南园公园畅行黄浦滨江,一边零距离亲近母亲河,一边欣赏沿途无限风光。

 

这是由企业发起、面向市民的“黄浦滨江·欢乐共享”畅行浦江健身跑。在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三道”刚刚基本贯通开放的黄浦滨江边,发起者组织这样一场大规模市民活动,意在向市民献礼、向党的生日献礼。
当天,不少参加健身跑的市民,都是第一次完整地体验黄浦滨江魅力,很多人惊喜地发现:一路而来,黄浦滨江岸线景致一气呵成却各有风情,现代与历史在这里交融共生。

 

如,在老外滩,跑道一侧,便是滔滔江水,另一侧,静静矗立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讲述着百年金融中心的传奇故事;在南外滩,金融大楼、商业广场鳞次栉比,棱角分明的轮廓、闪闪发光的玻璃,都昭示着城市新金融的未来;在浦西世博滨江,码头船栓、南市发电厂“大烟囱”改成的温度计见证着这里工业摇篮的历史,色彩明快的防汛墙、移步换景的园林小品、造型独特的休闲座椅又表明休闲文化的新功能……

黄浦滨江世博段夜景

全新的黄浦滨江岸线,由北至南分为五大主题区段:外滩段,长1.5公里,从苏州河至新开河路,是经典的世界级滨江空间,主题为“世界窗口”;十六铺段,长1.1公里,从新开河路至复兴东路,主题为“城市远航”,这里打造成为水陆游憩衔接的滨江空间;南外滩段,长2.2公里,从复兴东路至南浦大桥,主题为“创意水岸”,定位为时尚休闲生活、怀旧文化体验的滨江空间;世博浦西园区段,长3公里,位于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主题是“城市博览”,将成为文化游览的滨江空间; 南园段,长0.5公里,从卢浦断点至日晖港,主题为“慢生活港湾”,是体现健康慢生活的滨江空间。

 

五段主题区段,好像五颗“明珠”镶嵌在8.3公里黄浦滨江,让这里成为一条最精彩的滨江岸线。

 

五大主题虽不相同,却有着明确的主线——历史文化。黄浦区区长杲云告诉记者,8.3公里黄浦滨江的亮点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滩开埠史、老城厢史、码头文化、江南制造局的历史、世博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在规划理念上,也是希望让市民和游客在漫步滨江、欣赏江景的同时,能沿着历史的轴线,领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唤起对上海世博会的记忆。

 

下一步,黄浦区规划沿着“三道”,通过雕塑、文化墙、展板、灯柱以及扫描二维码,全方位地介绍滨江沿线以及腹地的历史文化。

 

设计细节动足脑筋

 

浦西世博滨江段,从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3公里,岸线延绵。这里的腹地是当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所在地,不过在世博会举办后很长一段时间,沿江区域被围栏围住,几处临江点由于被近两米的防汛墙阻隔,站在岸边也望不到一墙之隔的江水。

 

上月底,黄浦滨江三道基本贯通开放后,不少周边居民发现:围栏不见了,滔滔江水近在眼前,而沿江走出一段,就有一处延伸到江面的观景平台。

 

“还江于民”不仅在于沿江岸线的贯通,让老百姓一路畅行的同时,沿途还要有风景可看、有地方可以休憩,有更多可被使用的公共空间。因此,黄浦区坚持高品质贯通开放,注重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公共空间,如,在董家渡地区向腹地延伸出公共空间,在南浦大桥桥引与周边形成大体量公共开放空间,在浦西世博滨江段则充分利用高桩码头,开放出11个观景平台,打造出奇妙的景观岸线。

黄浦滨江景观园

这11处观景平台的设计实在巧妙:原来,这段区域有几处高桩码头,从岸边延伸到江面。涨潮时,延伸到江面的桩子会被江水淹去,退潮时,桩子才会露出来。设计师将码头与延伸到江面的平台重新加固后,在码头入口处设置了和防汛墙同样高度的闸门。非汛期,闸门打开,游人可以走上亲水平台,与江水亲密接触;汛期,闸门关闭,确保防汛功能。

 

有意思的是,设计师在桩身用不锈钢条标注了黄浦江的水位线,并在桩顶放置鸟类雕塑,当潮水上涨的时候,这些桩和雕塑会淹没在江水里,只有当潮水退去,才能看到断桩的水位线和顶上鸟类雕塑,增加艺术性和趣味性。

 

为细节而设计,让设计更精致。这样的理念,在黄浦滨江还有不少体现。

“步行道、跑步道及骑行道”等三道沿着岸线延伸,设计看似简单,细节上却动足了脑筋。在三道设计方案中,结合不同的路段和地形,不仅有宽度的变化,还有高低起伏、弯道设计。有些路段三道是并列的,有些路段三道是分隔开的,在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体验。

 

在亲水平台栏杆正下方,设计师设置了朝着地面直扫的灯光。灯光点亮了浦江岸线,尤其是从游轮或浦东滨江望向对岸时,成串的灯光勾勒出错落的岸线。这真是应了那句“站在岸边看风景的你,又装饰了别人的风景”。

 

打造活力公共空间

 

上月底,在外马路滨江沿线正对老码头的绿地上,一场“老码头爵士乐”演出拉开了序幕,名为《花草亭》的现代雕塑落址于此,作为独特的文化地标,迎接各方游客。
滨江并不是为了贯通而贯通,打造能让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才是黄浦滨江建设的核心理念。而公共空间的打造要求立体、多元,在基本的环境营造和设施建造之外,赋予独特的文体功能,这才能使其真正鲜活起来、融入市民生活。

景观小品

 

黄浦滨江根据贯通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和自身特色,将新增面积达6.4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目前规划的体育设施主要有“一馆、三道、五园”。其中,“一馆”即乒乓博物馆,在龙华东路以北、局门路以南、鲁班路以东新建一幢地下1层、地上3层的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总建筑面积将达1.0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7915平方米。“五园”即世博体育园、轮滑园、足球园、篮球园和棋园。

 

目前,苗江路绿地新建的世博体育园已初现雏形,在建的用于体育休闲健身的设施包含2处室内场馆,分别为1个设有12片羽毛球场的羽毛球馆、1个设有两片篮球场的篮球馆,室外设置1座标准足球场和3处标准网球场,使得体育公园占地面积可达2.9万平方米。在西藏南路隧道上方,还将规划建设一座以足球为主题的运动公园,邀请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共享滨江公共开放空间。
与体育功能相比,文化功能的设计更是“润物细无声”。

 

黄浦本身是文化大区,滨江沿线更是文化氛围浓厚:老外滩滨江段有历史文化地标“万国建筑博览群”,南外滩滨江段有众多近代历史建筑,这些都是可以阅读。在8.3公里的黄浦滨江沿线地带,还有已开放的外滩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以及将在年底开放的乒乓球博物馆。这几座艺术展馆紧邻,市民步行和骑行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享受高水准的艺术展览或讲座活动; 此外,“一带三道七园”串珠成线的景观、滨江段“波浪形岸线”的设计以及沿线错落的雕塑装置,都为滨江平添了几分艺术色彩。

 

黄浦滨江设计团队在场地利用中,还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想象空间。

如,黄浦滨江L1码头处有一个露天广场,是世博会后遗留下来的,采用的是白色的膜结构顶棚。设计团队设想,这里将来可以举办小型的音乐会、艺术展。膜结构顶棚既能避雨遮阳,又能起到电影幕布的播放和展示效果。利用顶棚的电影幕布效果,还可以增加与市民的互动,运用声控设备,观众拍一拍手,顶棚上便投影出一滴水滴的影像,众人一起拍手,无数的水滴便汇聚成河。演出、展览、互动,市民由此获得丰富而生动的文化艺术体验。

 

杲云说,在继续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黄浦将利用跑步道举办健康跑,部分广场区域在不扰民的前提下,举办广场舞,周边的各类体育设施也会对百姓开放,提供各类体育器械和场地,真正做到全年龄段、全体育类型的覆盖,此外还将推进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如音乐会,灯光秀等,使得滨江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贯通,更是为百姓提供全方位的活动空间。

 

一条会呼吸的滨江

 

春季可赏花、夏季能遮阴、秋季喜观色、冬季仍有一抹绿;透水混凝土、观赏草组合、有机覆盖物……贯通后的黄浦滨江岸线在上海市中心还形成了一条难得的绿道、一条会呼吸的走廊。

 

记者看到,沿江绿化已经打造出“一带三道七园”景观:一带即滨江岸线绿带,主要指连绵起伏的林冠线景观;三道即以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构成的绿道景观;七园则包括杜鹃园、月季园、岩石园、琴键春园、秋园、药草园、草趣园等七个专类园,四季可以营造出不同意境的景观效应。截至上月底,黄浦滨江向公众开放的绿化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

“尽可能多地建设绿地,原有绿化能用尽用。”设计者因地制宜地挖掘出绿化本身的美感,不铺张、不破坏。打开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下的围墙,开放场地,种植绿化以新增运动场地,新增绿化。

 

岩石园就是一个有特色、有故事的园子:或白或黄的岩石夹杂着仙女木、月见草等岩生植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5000平方米的园内。在园子中央,矗立着两棵拥有近百年树龄的香樟,树形挺拔优美,相伴而生。据说,岩石园构思的产生正是因为这两棵香樟。在排查滨江段的绿化时,设计者发现这两棵拥有巨大树冠的香樟紧紧相伴,是这一带树龄最大者,由于城市演变,两棵香樟的根部已经在地面标高一米以下,根系生长环境受到了限制。为保证这两棵香樟正常生长,黄浦绿化管理所对其树穴及周边围栏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并选用岩石堆砌作景观点缀,没想到工程完工后景观效果极佳。“以点带面”,两棵香樟作为中心,盘活了以岩生植物和岩石为主题的石园。

 


对话

黄浦区区长杲云:

不断提升品质优化环境
 

 

记者:黄浦滨江“三道”基本贯通开放,很多市民这几天都来体验过,评价挺高,今年还会有什么项目竣工吗?

 

杲云:到今年年底还有一个项目会在外马路竣工,包括外马路的整治、保护建筑外立面的修旧如旧、灯光设置、店招店牌的改造,街区可漫步性的优化。以后外马路路面与上街面会是平的,街道看上去可以直接进入沿线店铺中,这条路以后将过渡到慢车道。以后从外马路可以走到江边,还可以走到防汛墙的休闲平台上,平台上有休憩设施与绿化,从防汛墙外可以一直亲水漫步到南浦大桥。与外马路整治同步推进的还有小东门、复兴路两个轮渡口改造,今年年底前会完成,两个轮渡口两层以上会拆除,改造为亲水平台。配合亲水平台建设,董家渡与陆家浜路等两个轮渡口明年也会改造,董家渡轮渡口两层以上会拆除,陆家浜路轮渡口则会保留三层以上,将两层区域打通,行人穿越其中。

 

记者:这次,黄浦滨江贯通开放重点在世博滨江段,很多景观建设已经“上线”,对南外滩滨江段接下来会有什么大动作吗?

 

杲云: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黄浦滨江贯通后,不断提升品质、优化环境,使滨江作为生活岸线、还江于民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将黄浦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区。接下来的两个大项目都集中在南外滩。

 

一是,长约2.2公里的南外滩滨江段建设,未来会是黄浦滨江的一大亮点。在多轮国际方案征集的基础上,南外滩已经完成了波浪形岸线的设计方案。如今外滩一线的滨江岸线大多是直线形的。未来在南外滩地区,将利用现有的高桩码头,并对其进行改造,设置出连续的亲水平台,部分亲水平台将向黄浦江面延伸,形成绿化的波浪形岸线。波浪形可以把距离拉长,让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也增加了更多趣味。同时,配上景观灯光,走在这些延伸到江面上的亲水平台,会有一种在江面“凌波微步”的体验。现在这一区域正在施工,今年争取完成1公里建设,明年争取全部竣工。未来这2.2公里建设还将与腹地建设联动,比如,滨江岸线上的灯光、历史保护建筑的灯光以及新建建筑的灯光,相互映衬、富有层次,特别在江中的游船上看,岸上会非常漂亮,打造滨江的浦江游览世界品牌。

 

二是,董家渡路连接外马路、中山路的“花桥”项目。这是为了滨江贯通与腹地新建楼宇进行一个连接与拓展,也便于腹地的员工、居民比较畅通、便捷、舒适地到达江边。届时,市民从董家渡老城厢腹地,就能直接通过空中八字形走廊“花桥”横跨中山路、外马路,直达南外滩滨江。这个花桥的设计方案还在优化中,将铺满立体与平面绿化、鲜花等,非常漂亮,明年开工,预计2019年完工。在这周围会增加一些文化设施,这也将成为整个2.2公里南外滩滨江段的核心休闲文化承载区。

 

记者:黄浦滨江岸线贯通后有8.3公里,这么长,管理方面将有何安排?我们知道,外滩的管理标准已经很高了,是否会参照外滩的管理模式?

 

杲云:经过多年的实际运作,外滩的管理模式已经日渐成熟,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并根据不同贯通区域的实际情况,如人流数量、到访目的等,在管理方式上做出优化,以引导为主、管控为辅、人性管理的方式,弱化管理人员的存在,优化人们的畅游体验。最近,我们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将投入到滨江管理中,志愿者都是滨江周边社区的热心市民,利用业余时间在重要时段帮助专业人员进行滨江维护。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上海外滩》杂志,徐志凤、李先元、杨昕对本文亦有贡献)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图片:海沙尔、杨建正摄,黄浦区提供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