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赵家璧住在山阴路,离鲁迅更近了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钢 2022-10-31 16:47
摘要:家住山阴路,赵家璧说:“我与鲁迅家更近了。”

1966年,赵家璧离开居住了多年的溧阳路1335弄,搬到了山阴路192弄(大陆新村),直至去世。

家住山阴路,赵家璧说:“我与鲁迅家更近了。”而赵家璧的到来,也让这一地址由此凝聚了许多文坛前辈的足迹。

1

1966年底,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赵家璧离开居住了多年的溧阳路1335弄,搬到了山阴路192弄(大陆新村)居住。这一住就是31年,直到老人1997年3月12日凌晨去世。

刚搬家时,虽然对老屋十分不舍,但赵家璧自我安慰说:“我与鲁迅家更近了。”

山阴路大陆新村曾是鲁迅先生居住过的地方。山阴路132、144、156、168、180、192弄,由当时的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建造,于1932年竣工。鲁迅先生曾居住在132弄9号,茅盾当年也曾居住在132弄6号。

赵家璧搬入的砖木结构的山阴路192弄是清水红墙的建筑,窗间墙设壁柱,三层还设有挑阳台。这里离鲁迅先生故居不远,步行距离大约五分钟。在赵家璧的心中,鲁迅和老舍先生是其最信赖、感情最深的师友。在他晚年的书房墙上挂着两幅照片,一幅是老舍,另一幅便是鲁迅。

赵家璧开始主编《良友文学丛书》时,最先想到的便是鲁迅。1932年9月上旬,赵家璧由郑伯奇陪同,来到事先约好的北四川路内山书店拜见鲁迅先生,并向其组稿。那年赵家璧才24岁。当赵家璧说明来意后,鲁迅笑着说,现在上海出好书的书店实在不多,经营作风老老实实的更不多。“良友”愿意这样做,他倒是可以帮忙。初次晤面,鲁迅允诺将已编妥的《新俄作家二十人集》作为《良友文学丛书》第一种出版。

初次见面,彼此非常愉快,双方增加了了解和信任。从此,赵家璧对鲁迅更亲近,鲁迅对赵家璧也更信任了。赵家璧与鲁迅建立了深厚感情。此后,两人交往期间,鲁迅共给赵家璧写过50封书信。赵家璧日后的编辑和写作过程中,鲁迅的影响也无处不在。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家璧退休在家,写编辑生涯的回忆文章,先后出版了《编辑生涯忆鲁迅》《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书比人长寿》《回顾与展望》等书。那段时间,赵家璧先生总是坐在书房的椅子上,伏案写作。除了中午小睡一会,下午便会去附近的虹口公园(鲁迅公园)逛一圈。

大陆新村离鲁迅公园并不远。出门左拐穿过山阴路2弄,走上百米路就到了鲁迅公园。20世纪80年代,赵家璧的女儿赵修慧经常陪着父亲到公园广场小坐一会,然后到鲁迅纪念馆和老朋友们及年轻人聊上一阵,谈谈自己新近创作的作品,这是他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

那时没有电脑,写作全靠手写。赵家璧写作后,总是请鲁迅纪念馆年轻的工作人员和他的一些朋友帮忙,把作品誊抄在方格纸上。因而,鲁迅纪念馆年轻的工作人员和他结成了忘年交。一些当年为赵家璧誊抄过作品的工作人员至今记忆犹新,获益匪浅。

有几年,赵家璧在鲁迅墓前广场看到许多人在那跳舞、唱歌、打球、做操,感觉不大严肃。为此,他在市政协开会时,多次提出议案,希望恢复鲁迅墓前广场庄严肃穆的氛围。经过他和各方的努力,广场又恢复了宁静。

赵家璧逛鲁迅公园有条特殊的线路。按常规路线,要到鲁迅纪念馆,进了鲁迅公园四川北路大门,直走不远就到了。然而,赵家璧每次去鲁迅公园,都要先到鲁迅墓去瞻仰,从不遗漏。“去过鲁迅墓后,父亲才绕过草坪,去鲁迅纪念馆。父亲去公园,也只到这两个地方,其他地方他从来不去。”赵修慧说,父亲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可见一斑。

晚年时,赵家璧已经难以步行去鲁迅公园,午睡起床后,依然会叮嘱保姆和女儿,推着轮椅到鲁迅公园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协机关在北京西路附近建造了一批有电梯的高档公寓房。作为上海市政协常委、高级知识分子,市政协准备给赵家璧分配一套,改善他的居住环境。当时,上海人均居住面积才4平方米,这显然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但赵家璧得知后,再三向组织表示,自己还是住在山阴路大陆新村,“因为这里离鲁迅先生家更近,去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也近,还可经常去鲁迅墓瞻仰”。就这样,赵家璧依然居住在大陆新村。

3

20世纪80年代是赵家璧心情最好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写作最丰的时期。

赵家璧迎来了创作的鼎盛期。那几年,一度失散的老朋友,除了已故世的老舍等人,纷纷又联系上,开始相互走动,这让赵家璧兴奋不已。

除了参加有关会议和在家写作外,他的家往往成了老友聚会的场所,罗竹风、丁景唐、王仰晨、范用等都曾来过赵家璧的家,交流写作体会,畅叙友情。特别是罗竹风和丁景唐,曾经连续数十年,在每年年初一上午,到赵家璧家拜年。

据赵修慧回忆,那些年,每年的年初一上午,父亲总是穿戴整齐,早早地等候在家。罗竹风、丁景唐等会准时地来家里拜年。赵家璧见到老朋友,心里就特别地开心。每次见面,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谈人生、谈文学创作、聊编辑学……一聊就是一上午,直到午饭时间,罗竹风、丁景唐等才起身告辞。

罗竹风曾担任上海社联主席,每次他们见面都无话不谈。他们对出版业的见解十分一致,还一起发起了编辑学的研究,解决当时出版业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有一段时间,赵家璧精神不佳,情绪不高,罗竹风就劝慰他、鼓励他,还开玩笑地说:“你可是国宝,慢慢调养,还可以做许多事情。”同样,赵家璧也十分关心罗竹风,有一次听说罗竹风病了,就让夫人和儿子赵修义前去探望。

4

1977年后,各地的文艺界老朋友来上海时,都会到山阴路大陆新村来拜访赵家璧。赵家璧见到这些老朋友十分高兴,都会嘱咐夫人热情招待。那时,只要有远方的朋友来访,赵家璧夫人便会幽默地说:“我的任务又来了。”

赵家璧夫人所说的“任务”,就是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远方的客人。这个任务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还是挺艰巨的,因为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市场上商品缺乏。为了能尽可能尽到地主之谊,每次有客人来,赵家璧都会为客人留饭。此时,赵家璧夫人便会提着竹篮,到当时还算城乡接合部的江湾五角场、江湾镇等自由市场去买新鲜蔬菜、肉和鱼虾。

赵修慧至今都记得,母亲最拿手的菜便是上海人的招牌菜红烧肉、油爆虾、响油鳝丝等,每次招待客人,这些招牌菜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当时来说,这些绝对属于上档次的菜。

在当年位于四川北路的上海市复兴中学对面,有家著名的燕记西菜社。由于离赵家璧家不远,有时爱好吃西餐的朋友来访,赵家璧便会陪同客人来此小坐,一边聊天一边用餐。可见,赵家璧非常重视客人的来访,尽可能用最热情的方式来欢迎和款待客人。

鲁迅研究学者周国伟那些年经常去请教赵家璧。每次登门时,赵家璧都十分热情和诚恳,同时还帮助介绍文坛前辈。有一次,为查明左联机关刊物《秘书处消息》上的有关化名,周国伟前去请教赵家璧,赵家璧为他介绍了丁玲、楼适夷等前辈与之通信。赵家璧奖掖后辈的精神,令他十分敬佩。

晚年的赵家璧,思维敏捷,笔耕不止。1977年,他在69岁时开始潜心撰写回忆录。他曾开玩笑说:“我现在只能卖旧货了。”他撰写《编辑生涯忆鲁迅》《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等五部著作。为此,他除了靠记忆外,还到各处去查找资料,写了许多信给老朋友核实情况,每天在山阴路的居室里伏案写作。因为他想把自己一生在文化界、出版界所经历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些著作翔实地记录了他毕生从事编辑生涯的历程,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990年,赵家璧荣获第二届韬奋出版奖。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