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过街楼下的小摊头,上演烟火生活秀
分享至:
 (1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正青 2022-11-03 14:13
摘要:过街楼下的摊头,烟火气吹进了弄堂里的家家户户。

过街楼,横跨在上海很多弄堂口上空。楼上一般是住宅,楼下是通道。不要小看这个过街楼下的通道,它不仅是弄堂住户每天进出的必经之路,还因为它能遮阳挡雨,因此总成了几个固定摊头的所在:皮匠摊、裁缝摊、理发摊、熨衣摊、小书摊等等,以自己就近便利、价格便宜、做事地道的特点,服务了全弄堂甚至外弄堂的人,充满了上海特色的烟火气。

以前上海女人大多会自己做鞋子。一家老小的单鞋、棉鞋多是自家手工。她们做好了鞋帮、纳好了鞋底后,绱鞋子——就是把鞋帮与鞋底缝合成鞋子,就要交给过街楼下的皮匠摊了。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皮匠摊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去得稍晚的顾客,往往会被告知过年前交不了活,那真是非常懊恼的事情,小孩过年要穿新棉鞋的呀!所以家庭主妇们都早早地做好鞋帮和鞋底交到皮匠摊。皮匠的活计,还包括给布底鞋打橡胶,就是把塑料片用烙铁烫上去。皮匠还修理皮鞋,缝补跑鞋,那时候的人不要说皮鞋,就是买一双跑鞋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哪像现在的人,再贵的皮鞋稍微有点旧了,就扔掉了。

熨衣服的摊头现在也不大有了,那时候却是不可缺少的。上海人出门衣服讲究,就像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少女》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线天天有棱角。”当时的普通人家,不要说家里拥有电熨斗、蒸汽熨斗、挂烫机,就是有火烙铁的人也很少。倘若谁当晚或第二天有应酬,早上上班的时候走到弄堂口时,把出客要穿的几件毛料衣裤大衣交给熨衣摊,等到晚上下班回来保准给烫好了,也花费不了几角钱。

过街楼下的裁缝摊也总是生意兴隆。在缝纫机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一弄堂的人,除了考究的西服是要到名牌店去定做,其他大多数衣服裤子都是就近在这里做的。等到许多人家买了缝纫机以后,裁缝摊的生意照旧不错,因为总有人家没有缝纫机而要做衣服的;再是托缝纫机的福,大家添新衣服比以前要多得多了,而许多裁好的衣片要锁边,家里不可能再买比缝纫机贵几倍的锁边机,所以往往在裁缝摊等候锁边的顾客要排队。一件衣服片锁边一角五分,裤子片才一角钱。

理发师傅在过街楼下墙壁上挂一面镜子,放一把椅子,在旁边木架上再支一个洗脸盆,摊位就布置好了。全弄堂老人小孩都是他的常客,童叟无欺,一律一角。他们一边理发,一边唠家常。即使不理发,也有老头老太前来坐坐聊聊,理发师傅早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起先妇女烫头发要到外面的理发店去,但逢年过节店里人满为患,过街楼下聪明的理发师傅学会了烫头发,一弄堂妇女在家门口就能预约烫发了,甚至可以上门服务,而价钱还比外面理发店便宜将近一半,大家都很开心。

小书摊(上海人把连环画书称作小书)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过街楼下靠墙竖着几个高高的小书架,摆满了古今中外题材的连环画。这里是看书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光线明亮又避免阳光暴晒,空气新鲜又可以避雨,坐在这里看小书,一个下午都不会嫌累。一分钱看两本,小孩子常常是两个人并排坐着一起看,还偷偷地与别人互相交换,书摊主老头有意无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高兴得三天两头来。

过街楼下还会有大饼摊、馄饨摊、生煎馒头摊、粢饭豆浆摊等等,价廉物美,很受大家欢迎。根据王安忆小说《长恨歌》改编的电视剧里的角色康明逊,在海外多少年后回到上海,一天傍晚要到表姐家去吃晚饭,走到弄堂口看到过街楼下的锅贴摊,念念不忘地说,最好吃的东西就在这样的摊头上,硬是先吃了一客。

但在弄堂口摆小吃摊是有讲究的,因为上海许多弄堂房子没有卫生设备,每天清晨主妇们要把马桶拎在弄堂口等待粪车,这就犯了小吃摊的大忌了。所以,在过街楼下摆小吃摊,要么是早上不摆下午才摆,要么是弄堂有一个以上的出口,那么常常在一个出口专门卖各式小吃,过街楼下就成了堂吃兼外卖的饮食店了,当然也会留一条走路、行车的通道,弄外的人也可以来光顾。


邵剑平 摄

打开水的老虎灶也开在弄堂口,但是不会在过街楼下,常常是在过街楼旁边。来喝茶的客人正好可以坐在过街楼下,抽烟喝茶,打牌聊天,夏天有穿堂风纳凉,冬天在弄堂口孵太阳,下雨下雪也不怕,过街楼下俨然成为茶馆店了。

过街楼下的摊头还有配钥匙的、修无线电的、补雨伞套鞋的、换钢精锅底的、修棕绷藤绷的、削刀磨剪刀的、织补羊毛衫和玻璃丝袜的,以及代客写信的,乃至测字算命的等等,许多许多,应有尽有。


新华社

林林总总这些摊头,并不是每个过街楼下全都有,而常常是几个附近的弄堂口互补有无地各设两三个。但是几乎每条弄堂口都会设一个传呼电话站,即使没有过街楼,也会借居在弄堂口一户底楼民房中,或者干脆设一个木头亭子。那时候不要说手机,就是有座机电话的人家也是极少,弄堂里的人与外界的远程空间联系,除了写信和电报,就全靠传呼电话了。

过街楼下的摊头,与马路上正规的商店、走街串巷的小贩,互相拾遗补阙,相辅相成,烟火气吹进了弄堂里的家家户户。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旧区在改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使生活越来越便利,很多弄堂渐渐消失,弄堂口过街楼下年代悠长的烟火气,也长存于我们遥远的回忆里。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IC photo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