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逆全球化下,海港城市如何借助“一带一路”“逆风飞扬”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7-05-27 08:08
摘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必须重视海港城市的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才能真正把握时代机遇,建设一个更好的上海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背景下,5月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的“上海国际海港城市文化论坛”在上海社科院召开。这是一次高规格的国际性文化论坛,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四十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海港城市的全球性与本土化”,论坛关注全球化浪潮中海港城市的社会与文化发展,海港城市的国际交流与社会发展,海港城市的人口与社会结构,海港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并探讨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海港城市网络重构等问题。

上海是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定的15个“海上丝绸之路”国内沿线城市之一。上海不仅是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拥有悠久的港口和海洋文化发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研究员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早在隋唐时代,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就步入了港口经济时代,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与兴旺的对外贸易。当时在位于吴淞江支流的华亭地区(松江旧城),形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港口——华亭港。华亭港之后,在青浦的白鹤乡又出现了当时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港。此后的上海地区又集中涌现出江湾港、黄姚港、上海镇港等港口群。港口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可以说唐宋时期的上海地区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港口发展史。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非简单地重启和激活古代丝绸之路,而是要在观念认识上、实践行动上、能级境界上对其实现创新和超越,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清泉研究员在主题演讲中这样指出:我们要回顾认识古代丝路的历史贡献,概括古代丝路实践的启示。挖掘“丝路精神”的现实实践价值,展望今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带来的文化发展前景。他认为探讨丝绸之路和港口城市的发展问题,必须要考虑到全球化的大背景。全球化首先是实践经济要素的配置,辅之以文化交流互动。全球化的高级境界是国家间、区域间的友好协商平等合作,最终实现共赢共享。而“一带一路”在客观上达成的,正是高级境界的全球化。近代上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较早形成了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的“丝路心态”。历史上的“丝路心态”在当代发展为“丝路精神”。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港口城市的文化发展因此面临一次新的历史机遇。比如上海就以“海派文化”为底蕴,启动实施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海派文化战略。

 

海上新丝路建设必须依托海洋文化的发展,因此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诸多沿海、沿江城市和地区都应该更重视发展海洋文化。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波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海洋文化扮演着有力的幕后推手的角色。以中国为例,秦汉之际肇始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使中华文明吸收借鉴了众多人类文明成果,日趋昌盛,最终成就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在两千年左右的历史跨度中,中华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等地区传播。这一段文明传播史,既凸显了海洋文化的内在张力,联通了亚欧非美等大洲,又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西方,大航海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而当代的海洋更成为联系世界各国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海洋文化助力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文明进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上海必须把握未来的发展节奏,加快自身发展步伐,才能在海洋时代占有一席之地。上海海洋大学陈晔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晓东博士围绕上海海港城市与丝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探讨。从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而言,上海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历史,包括港口经济在内的海洋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对上海城市空间演进产生重要影响。早期上海先民对海洋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和盐业。在整个城市经济中,海洋产业的比重不高。当时上海地区的中心远离海洋,所属的县级行政中心甚至不在上海。后来上海逐渐成为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镇,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得到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甚至成为上海主导产业,老城厢(以及后来的外滩)逐渐取代华亭成为上海城市中心。总的来说,上海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历史达千年之久,积累了大量丝路历史文化资源。就当代上海城市发展而言,海洋与港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样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次国际海港城市文化论坛在上海的召开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上海濒临海洋,其最根本的定位应该是一个海港城市。上海先民在搏击海洋,与海洋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在探索海洋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精彩的海洋文化,也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海洋精神。上海人的海洋精神与当代倡导的“丝路精神”在精神内核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必须重视海港城市的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才能真正把握时代机遇,建设一个更好的上海。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徐佳敏

内文照片提供:查建国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