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对话 | 那些泛滥的“共享”,或许不是“共享经济”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17-05-20 11:47
摘要:现在最火的那些,其实相当部分是打着共享经济幌子的微创新

 

如今在财经领域,谁都能信手拈来说上几句的,非“共享经济”莫属。
   

而自从“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横空出世,某共享单车公司被曝光存在贪腐行为,整个围绕着“共享经济”的舆论,大有急转直下之势。
   

“共享经济”的提出始于三年前。滴滴打车、摩拜单车、途家,曾被认为是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共享经济”践行者。然而,当理性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推进愈发纵深,关于这三者“非真正共享经济”的批语不绝于耳。
   

“共享经济”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它在中国扎根后呈现出的各种火热与幻变,可以说明什么,又提示什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博士带来他的解析与观察。

 

共享经济真伪之辨
   

上观新闻:听说您本学期主讲“创新创业课”时专门辟出一章,取名为“水土不服的共享经济”。“水土不服”是您对当下这波“共享经济热”的总体观感吗?“水土不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孙金云:对于共享经济的本质,我提炼为四个关键词:闲置的物品或能力、能够获利、拥有者也是使用者、社交属性。
   

我说的“水土不服”是指,很多最早原创的这批共享经济被搬到中国以后,多多少少出现了模式不做调整就走不下去的现象。

 

就拿打车软件来说,它在美国的业务基本模式,就是我有一辆家用轿车,路上正好可以顺便带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如今可以聊天,还能赚点钱,不亦乐乎。它可以替代的是出租车司机。
   

为什么可以替代呢?因为在美国,出租车叫车不好叫、打车非常贵。这就让这项交易在美国可以达成的概率变得非常高。加上出租车司机是有高额成本的,它无论如何都是有底价的。相较之下,原本对于盈利的心理期待几乎为零的私家车主,就有了极大的价格优势。
   

如果你面对一个替代品或者竞争对手,他的额外成本可以是零,而你是有固定成本的,你就无法跟他竞争。这个我们称之为新的商业模式的先进性。或者说,新的商业模式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可是这样一个模式到了中国,中国出租车行业本身有它的特点:第一,中国打车不像美国那么难;第二,不像美国那么贵。于是,司机车主可以通过竞争优势获得的盈利空间,就变得非常小。

 

于是,我们发现,在中国真正做下来的打车软件,其实做的已经不是共享经济的事了。可他们仍然因为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就获得了某种模式上的机会;也出现了很多人自己买个车,就当起专车司机的现象。
   

但事实上,当他专门买一个车、去做专车司机这件事发生时,他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使用者了。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上观新闻:为何恰恰是这种专车司机模式,在中国风生水起、活得不错?
   

孙金云:一方面是因为有大量的补贴。但这个补贴实际上是不正常的,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接受严格的监管。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成本,就具有了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是这个模式带来的,是它打着共享经济这个旗号、在没有政策监管的情况下去进行税收套利带来的。这本质上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所以,这种套路注定不可持续,政府一定会监管的。
   

被替代的这个行业不具有其在美国时那样高的门槛政策监管晚了一步,给了他们机会窗口去做税收套利;创新创业热潮下的资金盲动和非理性补贴,这三大因素共同构成了打车软件这个行业在中国的红火。但这跟Uber所做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并不是说滴滴、快的不是共享经济。他们找到了一种调整方法,适合这里的国情。包括摩拜和ofo成长那么快,一定有他们先进的地方。但我们自己必须搞清楚,他们到底先进在哪儿?为什么先进?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软肋又在哪里?
   

上观新闻:所以,我们称中国目前这波共享经济为“泛共享经济”,可能更准确一些?
   

孙金云:可以这么说。这里的“泛”作“宽泛”解,不是“泛滥”的“泛”。虽然现在共享经济是有点“泛滥”。

 

“泛滥”的标志物一般有三: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资本的大力追捧、得到众多创业者的追捧。但我其实不大会用“泛滥”这样的词去描述这个现象。这个词带有贬义。
   

如今共享经济差不多渗透到十余个行业,包括物品、资源、任务、出行、空间、金融、知识与教育、饮食、医疗健康等等。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物品再流通、长期资产的增加使用、生产性资产的共享和服务交换。有些行业可能特别合适“共享”,有些不见得合适,但这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世界。所以,我更倾向于说,“共享经济”在中国正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

 

“泛共享经济”的野蛮生长之道
   

上观新闻:无论哪种新的概念、模式到了中国,都势必面临适配和调整。而您又说,现在最火的那些,其实相当部分是打着共享经济幌子的微创新。
   

孙金云:打着这个幌子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容易获得融资。第二,容易博眼球。当然,风投圈也不傻。但他们投的主要是这个公司能不能赚钱,投的是你的盈利能力;还有就是他们会去赌下一段。
 

上观新闻:下一段是指什么?
   

孙金云:就是赌下一步有没有人接盘,有人接盘就可以了。一个是赌当下这一段,一个是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是指这个项目未必成,但如果赌的十个里面只要有一两个赚了,就可以了。这是很多中国投资者秉持的一个原则。他们赌的是跑道,抢的也是跑道。
   

上观新闻:“泛共享经济”在中国那么火,有没有资本盲动以外的其他原因?现在似乎一说到“共享”两个字,很多人都觉得特别酣畅。
   

孙金云:我觉得“泛共享经济”这两年那么火,跟我们国情中的一些特征有关。
   

“泛共享经济”能否成立的一个判断标准是,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是否能够收支相抵、获得盈利。即共享出去或者其实就是“以租代售”租出去以后获得的那部分收入,是否大于你为此付出的成本。
   

那么,因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需求适配的成本大幅下降,这是技术手段导致的成本下降。同时,中国人口多、人口密度又特别高,分享过程中的网络外部性特点就特别强,交易成本下降,需求适配的成本也下降了。
   

再则,在这样一个热潮当中,大家都有一种尝鲜的需求。这跟我们经济高速成长,跟我们目前处于消费升级、新零售阶段有关。我们的市场正经历着特别快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特别快的市场当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需求。而当大家正好又都希望尝试新的模式,希望升级一些需求时,就容易更倾向于抛弃原来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手段。当新手段出现,又有大量的人去尝试,这个交易就达成了。这就是我们当下这个市场的特质。
   

所以,我强调“水土不服的共享经济”,并不是说最经典的那些共享经济模式不对,而是强调要认识中国这个市场的本质。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曾说,“不是最强的物种能生存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适应的是什么?是本土的情境。拿什么去适应,是这个模式的本质。拿这两者之间去做一个结合,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你看懂了人家的创见,然后在自己的情境下做,也是“适者生存”。

 

翻篇比翻书还快最大的坏处
   

上观新闻:创投圈以及您本人对于目前这些“泛共享经济”的判断是怎样的?觉得他们可以走多远呢?
   

孙金云:我接触到的创投界的朋友,对共享经济这个模式并不是那么追捧,更看重的是这些企业本身的模型。即你这个企业做什么、模式是什么、团队如何。不见得是追捧哪个概念。创投从来不会说一个概念本身会走多远,而是具体到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会走多远。
   

作为我自己,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差不多到顶了,接下来会更多出现一些反思的声音,和一些比较负面的新闻,引发大家的反思。比如,最近某个共享单车企业的腐败事件以及一些企业互指友商故意攻击,都引发大家的反思。出现负面新闻以及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往往是判断一个行业、一个模式有没有走到顶峰的标志。
   

上观新闻:为什么达到顶峰时,友商之间的恶意竞争就开始了?
   

孙金云:在一个新模式刚出来时,不同创业团队之间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埋头苦干。一旦大家都发展得很全面了,之间的全面开战就开始了。那么,这也是一个市场已经达到一定的饱和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
   

上观新闻:共享经济的模式深深影响我们的观念和生活,也不过这两三年的事。
   

孙金云:这是这个时代的又一个特征吧: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新兴行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
   

你看滴滴、快的、小米、共享单车,这几个曾经被舆论力捧的模式及其焦点当中的企业,被媒体关注、聚焦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当一个周期很快过去,大家就又开始寻找新的概念。区别只在于,这个新概念有没有抵达快速发展阶段、有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
   

上观新闻: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发展如何?
   

孙金云: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更纯粹一些,也更理性一些。我们的资本和媒体都不够理性,喜欢追捧新概念;在对新概念的追捧之下,往往就忘了很多本质的东西。
       

如果创业者足够理性,当然就不会去坑钱,因为你做的是“事业”,不是“生意”。如果投资者理性,就不会放松对创业者的监管,创业者也就不敢随便乱来。贪腐丑闻,只是当前创业创新热之下浮现出的泡沫之一。“泛共享经济热”只是所有浮躁中的一个样本。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