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记忆中的五角场,沸腾的地摊见证夜经济
分享至:
 (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耿勇 2022-10-28 12:37
摘要:过去的五角场虽无都市的繁华,却一直人气很足。这人气,靠的是四通八达交通枢纽带来的,如同天然良港一样。

脑海中的记忆,或许会跟不上潮流,它像扯着岁月车轮的风,任凭雨水的冲刷,总固执地想回到过去。如今,每当我站在杨浦区五角场东南角的合生汇广场,望着摩登大厦和下沉式现代商场,不知为何,思绪不禁把时光拉回到30多年前……眼前的场景如同舞台上移动的布景,逆时反转,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高高长长的围墙,熙来攘往的地摊夜市。

上些年纪的人都知道,江湾五角场曾一直是沪上东北角城市的边缘,位于城乡接合部。五角场人习惯把去南京路说成去上海,把常去买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叫作供销社。但是,五角场虽无都市的繁华,周边也鲜有高收入群体,却一直人气很足。这人气,靠的是四通八达交通枢纽带来的,如同天然良港一样,人多车多,需求也多。

20世纪80年代,上海刚刚兴起摆地摊那会,五角场一下成为地摊聚集地,一时之间,人声鼎沸,热闹程度在沪上屈指可数。摆地摊是见缝插针地,凡店门前有块空地,便有人摆个地摊。五角场人气最旺、最有气势的地摊位置,当属翔殷路到黄兴路口这段,也是现在合生汇这个位置。

资料照片中的五角场

20世纪90年代五角场中心俯视照片 (杨浦档案馆)

这段靠翔殷路一端,有挂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空军政治学院”校牌的大门,常年有军人站岗。大门两侧临街是高高长长的红砖围墙,特别向黄兴路方向的围墙显得悠长而沉闷,夏天墙下行走,无一处树荫蔽日。白天的围墙呆板沉闷,直到天边晚霞渐渐燃尽,凉风阵阵时,围墙上一排小太阳灯照得街面一片辉煌明亮。地摊连片“登场”,围墙下有了闹腾和生机。

那会没有广场舞,人们也没养成晚饭后兜圈溜达锻炼的习惯,逛地摊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吃好晚饭,收拾好碗筷,一家三口或三五好友,穿戴随意。天热时,穿着背心大裤衩,趿着拖鞋,手里拿着蒲扇或折扇,便来地摊东逛逛西瞧瞧,与其说采购物品,不如说是凑热闹,出身汗,也就权当锻炼健身,外加娱乐活动。回家后冲个凉,人也倍爽。

摆地摊者,因陋就简,用一块呈扇形的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四周用几块砖头压着,以防被风吹起。条件好一点的摆摊者,有一辆“黄鱼车”,摆摊收摊便捷,一推到位,一拖一骑便走。摊位,不像商店里的商品摆放得那么归类规范,不过,各摊上待售物品不重样,少有雷同的。有卖塑料拖鞋的,有卖色泽图案多、大小不同瓷杯的,有卖大中小一套搪瓷锅的,还有卖电热壶、热水瓶等等的。类似这样的商品摊上,都竖着一块黄色硬纸板,上面大致标注所售产品是属厂家直销。言下之意,产品质量过关有保证。

2004年7月7日,五角场朝阳百货大楼爆破,标志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杨浦史志” 公众号)

地摊上还有那年头流行的明信片、挂历、台历。记得比较成气候的是小孩玩具,像奥特曼系列,摆成方阵;工程车、翻斗车、搅拌车等系列;还有塑料的“大哥大”,一按键号,便有电话铃响。常见年轻父母手牵着孩子逛地摊,小男孩见到心爱之物,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匍匐前进,手抓怀抱,让父母措手不及,连个砍价的机会都没给。

那些年,因为改制,一些人陆续下岗,离开了原先熟悉的工作岗位,有为生计不得已出来做些小生意的。即便是后来有人由此而发达,也不同于后来人们常说的那类辞去工作下海经商、勇立潮头的人,他们是没有那个派头、胆识和资本的。地摊里外,都是不那么富裕的人,小本买卖赚的也都是辛苦钱。

不知是不是因为刚开始摆地摊时,大男人觉得自己出来吆喝还有些不太好意思,反正摆地摊者以女性和老人居多。在她们身旁,有个装过饼干点心类小铁盒,里面放了些零钱。年纪大一点的摆摊者,在摊旁放一个小木凳,年轻一些的便站或蹲在摊位前。她们总是惶惶不安的样子,没有顾客时,便埋头整理物品或低头看旧杂志。有人驻足挑选物品时,她们神情紧张,两眼盯着别人的手,心里大约在祈祷着:买吧,买吧……可大多数时间,别人只是拿拿放放,真正掏钱购买的,还要询价砍价。

地摊的摊位是相对固定的。逛的次数多了,买的人与摊主也熟了起来,买卖之外,也能聊上几句。摊主话不多,愿意开口,说上几句,话题也都是围绕着所售商品。她手指着眼前的锅或杯什么的,说是自己单位的产品积压,发不出工资,只好发些产品代替,靠自己去营销换钱的。我也不知此言真假,只见她本分的表情、朴实的打扮,想想这多半还是属于老实人说老实话的。

看得出,起初摆摊者也非生意人,她们害羞腼腆,有时与顾客讨价还价,说着说着就脸红了。后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摆摊做些小买卖的人,心也平了许多,胆子也大了不少,也敢吆喝起来,甚至拿来小音箱,放些音乐招揽生意。

闲逛者挑选商品时,讨价还价之中,有人说上海话,有人说苏北话,也有人说安徽话,甚至不时地还能听到两句四川话。观其模样打扮,有当地居民,有大学生、军人,也有外地务工人员。

别小瞧这围墙下摆地摊是小买卖,在早期设摊人群中,有人简单放个方桌,专门向行人揽售绝大多数人还没搞清楚的30元一张股票认购证。当时看懂的人少,省钱的人更多,大部分人工资低,把30元在手中攥得紧,不肯轻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待人们反应过来时,股票认购证已被炒成“天价”。

今日五角场。资料照片

五角场似乎是块天然的聚人气经商的福泽之地,地摊规模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速度,如百米冲刺一样,超快。也许是那阵经商的人少,赚钱比较容易,好像没过多久,哗啦一下,人们像睡醒了一样,几乎家家户户有条件没条件的都在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去经商。什么批车皮呀、螺纹钢呀、铝锭呀、各型号水泥呀,林林总总,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熟语。大有“全民经商”之势。

在五角场摆过地摊的人,在经商行动上比别人领先了几步,只是他们起初的动机,既没想过发财,也没幻想过由此改变家族的命运,所能想到的也多半是养家糊口。原本早出晚归去厂里上班惯了的老工人,忽然让他们摆地摊,难免在初上阵时,心慌意乱,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但现在想来,恐怕有些后来的有钱人,就是从这里赚到人生中第一桶金的。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