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月升高楼,让陆家嘴得名的家族,400多年前捐了中秋赏月的桥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2-09-09 17:03
摘要:400余年前,老上海人于中秋夜“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

传统佳节,中秋月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当海上升起明月,城中的人们也要合家欢聚,纷纷摆下家宴,准备月饼,庆祝这吉祥团圆的日子。

晚清沪人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有竹枝词云:“月盈良夜坐凭楼,无限明辉霁远眸。庭院开尊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虽然今人不见古时月,但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同时代的上海人,身处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但看着同一轮明月的心情,应有共鸣之处。

除了吃月饼、赏月亮,老上海人还有在中秋这天于院内或者天井里祭月拜月,即“斋月宫”的习俗。是夜,大家在祭祀桌上陈列出瓜果、鲜花、糖果和月饼,并奉上莲藕、芋艿、红菱、芡实等初秋节令食物,向月亮表达对自然的敬意。撤去食物后,亲友往往分而食之,一边闲聊乘凉。

往昔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家家户户多半依河而住。等吃过晚饭,圆月升空,水中银辉相映,产生令人无限遐思的美景,也由此衍生出在中秋夜走桥看月的民俗活动。

“唐韵中秋游园会”在桂林公园举行。 邵剑平摄

这一晚,往往连日常不出门的女眷也会结伴出门,赏灯看月,以“走月亮”祈求“走百病”。“夜间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园亭,人静更阑,犹婆娑月下,谓之‘踏月’。”她们的倩影,也让街市热闹非凡。

那么,老上海人会选择去哪一片水域看月亮呢?

“石梁夜月”,或许是当时上海老城厢人的首选。但这座石梁在哪里?与今日的浦江两岸又有什么渊源?

2009年秋,由市旅游局、市精神文明办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沪上八景”评选活动揭晓。从1500多个入围景色中脱颖而出的是“外滩晨钟”“豫园雅韵”“摩天览胜”“旧里新辉”“十里霓虹”“佘山拾翠”“枫泾寻画”和“淀湖环秀”

既然有“新沪上八景”,就有相对应的“旧沪上八景”——后者,一般指的是清代由上海地区文人定出、收入《上海县志》的八景,即“黄浦秋涛”“龙华晚钟”“海天旭日”“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

曾参与创设三林书院的晚清上海人秦荣光,其竹枝词中有咏“沪城八景”一首:“浦涛海日满江烟,桥月光寒峰雪连。渡口楼头等塔顶,沪城八景费诗笺。”其中提到的“桥月”即“石梁夜月”,指的正是当时的上海人在中秋时节“走月亮”时首选的赏月桥,老城厢东门外方浜上的一座石桥,人称“陆家石桥”

陆家,指的是陆深家。《南市区志》显示,陆家石桥由明弘治进士陆深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捐银400两、米千石所建。该桥为拱桥,有3个环洞,24级石阶,栏上刻祥云图案,称“万云桥”。因陆深曾任职于国子监,又称“学士桥”。

沪人曾有诗云:“桂尊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

“中秋祭月”仪式。  新华社

所谓“处处氤氲朝斗香”,指的是人们来陆家石桥焚香祭月,为此桥两端各置数十只香斗,烟雾在月光中缭绕,香气弥散数里之外。此时,皓月当空,水色、拱桥、环洞相映成趣,呈现出“月影穿环”的景色。

后人以集句咏此景:“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月华星彩坐来收(杜荀鹤),水晶帘外金波下(沈佺期),几度高吟寄水流(谭用之)。”

方浜,历史上曾经西起今西藏南路,往东流经方浜桥、西马桥、东马桥、陈市安桥、馆驿桥、长生桥、小东门、里十六铺桥、外十六铺桥,入黄浦江,与上海县城的护城河相通。

方浜在20世纪初被填浜筑路,如今只能在方浜西路、方浜中路、方浜东路的名字中一窥这条昔日水运干道的旧痕。

方浜被填,石桥拆除,“石梁夜月”之景不存。

就在方浜被填同一时期,1913年,在经过多年争议后,上海的老城墙也被拆除。是年6月,北半圈筑成马路长850丈,名“民国路”(今人民路);翌年冬,南半圈筑成马路长800丈,名“中华路”。1914年,填平洋泾浜的工程动工,1916年筑成宽阔马路,用英王之名命名为爱多亚路,后改名“大上海路”,即今延安东路。曾横列洋泾浜上的东新桥、八仙桥也一并不见,唯留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初,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江南地区传统风俗受到冲击。那几年的中秋之夜,老城厢的妇女们依照习俗盛妆打扮一番后,还会去哪些桥“走月亮”“朝斗香”?还是随着此地中西商铺的涌现,开始习惯了在不夜城“轧马路”和“买买买”?

陆深,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天府乡试中试。弘治十八年,举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正德十三年(1518年),为同考官,擢国子监司业、祭酒。嘉靖十六年(1537年),改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后为詹事府詹事。藏书甚富,撰有《江东藏书目录》。(《上海通志·人物》)

依照当时官绅的惯例,在入朝为官后,陆深为县城所在地捐桥。在上海遭遇倭寇众志成城决定修建城墙时,他的家族也慷慨解囊。陆深的夫人梅氏“捐田五百亩,另出金两千两,拆房数千楹,所得全部用于助筑县城的小东门。后人为了纪念陆深夫人的义举,称小东门为夫人门”。

不过,陆氏家族并不住在老城厢内。其先祖世居松江华亭,于明朝初迁居浦东。陆深自撰《古诗对联序》,称“余家自先曾祖竹居府君,卜居于黄浦东涯已百余年,而子孙繁衍,内外族人已千指”。

正是由于陆氏家族的存在,黄浦江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在东岸形成的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得名陆家嘴。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深在这块土地上造屋,建“后乐园”和“俨山精舍”等为退隐之地。后陆深卒赐祭葬,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即奉敕葬于后乐园旁。

400余年后,陆家嘴以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为世人所知。同时,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

2020年中秋之夜,新华社图

如今,乘着城市的霓虹和自然的月光,沿着曾架设陆家石桥的方浜路,走到曾被称为夫人门的小东门地区,然后一路向东走到黄浦江边,可以北望陆家嘴高楼群像。每个月升江上的时刻,会有许多摄影爱好者架设机器,在浦西这边等着捕捉一轮圆月与陆家嘴“三件套”(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交相辉映的画面。月影依旧映照着桥梁,只不过是如今连接浦江两岸的一座座大桥,这雄伟画面是400余年前的上海人不能想象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光下,这幅图景展示的是一个上海家族的传奇,也是上海这座城市传奇的写照。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