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上海曾有一条“铁马路”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2-07-09 12:05
摘要:1877年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被拆除。但“铁马路”这个名字,被周边居民口口相传留了下来。

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任溶溶,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他从小在苏州河北的广东移民社区长大。他记得,广东人爱喝粥,童年时代,“铁马路小菜场附近,有两三家广东粥店”。“弟弟和我的广东同乡常常约请我到铁马路小菜场楼上的广东茶馆饮茶,吃广东点心和听粤曲。在那里,我吃到了爱吃的咸煎饼”——一种软咸、口感像面包圈、带有南乳味道的大饼状点心。

老派广东移民口里,这条所谓的“铁马路”,就是今天的河南北路。今天的河南路,分北、中、南三段,河南北路原名北河南路。“铁马路”并不是钢铁筑就的马路,而是得名于铁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等在这里铺设吴淞铁路。这是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次年,清政府不惜重金赎回铁路,然后予以拆除。

但“铁马路”这个名字,被周边居民口口相传留了下来。诸如“铁马路”“铁马路桥”和“铁马路小菜场”,如今上海50岁以上的市民都还有点印象,有的还会在聊天时这么称呼。


1876年,修筑吴淞铁路的英国工程师和中国搬运工人合影(档案春秋 公众号)

1863年,铁路对上海来说是个陌生的事物。

上海27家洋行联名要求修筑上海至苏州间的铁路,被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拒绝。此后数年,在沪英美外商都想在上海修筑铁路,均被拒绝。其后,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发起,未经中国同意,就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组织“吴淞道路公司”,诡称要修筑一条寻常马路,骗取了上海道台的允许。

吴淞道路公司征购了上海至吴淞间长9.25英里(14.88公里)、宽约15码(13.7米)的土地,后因资金短缺,让给英国商人另外组成“吴淞铁路公司”,并增购了相当数量的土地,修整了线路路基。在怡和洋行等推动下,表面上仍说是修筑一条寻常马路。

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光绪二年正月二十日(1876年2月14日),铺轨至天通庵以北地段时,机车“先导号”开始试行,前往围观的“日达千人”。

时任上海道台的冯焌光完全明白了这家公司的企图,对英国商人擅自建造铁路提出责问,并要求暂停筑路。此后,清政府多次指示上海道台和南洋大臣照会英领事要求停工,然怡和洋行竟置之不理,筑路工程继续进行。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通车;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江湾段正式营业。

但在8月3日,火车在江湾镇北面试车时轧死一名行人。消息传出,引发众怒。加上此前7月曾发生吴淞铁路外侨在江湾督率工人以篱笆圈占乡民之地,两名工人和外侨被殴伤,正好路过的电业公司外侨用手枪击伤一名华人等事件,几番会谈和交涉后,1877年10月,中国赎回吴淞铁路。至当年12月18日,铁路路轨被全部拆除。(《上海铁路志》)

河南路桥拓宽前,原上海总商会大门位置(资料图片)


吴淞铁路是一条轻便窄轨铁路,全长14.5公里,轨距宽0.762米,路基约宽4.6米,高1米;使用轻型钢轨,每米重13公斤;枕木长1.4米,宽约15厘米。全线设旅客乘降车站3处,即上海站、江湾站和吴淞站。(《上海铁路志》)这一带原为棉花种植田地,“铁马路”的出现,将一片乡村纳入了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版图内。

虽然铁路是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但上海、江湾、吴淞三处商民145人看到这一现代化事物进步的一面,曾联名公禀两江总督,收回铁路后可以自办,利用好已有的铁路。但清政府置而不顾。在中国赎回吴淞铁路后,铁厂工匠奉命拆卸铁路机车器材,将其储于板箱之中,直至全部朽烂。

直到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迫于全国舆论,宣布施行“力行实政”政策,表明要改变过去在建设铁路问题上的拖延态度,想要修建铁路时,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1897年,淞沪铁路开工,由盛宣怀亲自驻沪督造。

1898年竣工的淞沪铁路的线路,大体循原吴淞铁路走向,利用旧路基约3/10,于是年秋季正式通车营业。建路之初,自上海站(今静安区东华路)至吴淞炮台湾,全长16.09公里,设上海、江湾、张华浜、蕰藻浜、炮台湾等5个车站。

100年后的1997年,淞沪铁路拆除,沿原线路上新建起的轨道交通路线,成为轨交3号线。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时的情景(档案春秋 公众号)


昔日,铁马路的出现,立即成为城市的一个新地标。

茅盾于1931年至1932年创作的《子夜》,开篇就是“铁马路”的镜头:

“5月的傍晚,有3辆1930年式的雪铁龙汽车像闪电一般驶过了外白渡桥,向西转弯,一直沿北苏州路去了。过了北河南路口的上海总商会以西的一段,俗名唤作‘铁马路’,是行驶内河的小火轮的汇集处。那三辆汽车到这里就减低了速率……”

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就诞生在“铁马路”。根据陈安娜编撰的《张充和手抄昆曲谱》,张充和“1913年阴历四月十二(阳历5月17日)出生在上海铁马路图南里”,直到几个月后,她才被抱回安徽老家。

一则2013年的新闻报道显示,铁马路图南里与李鸿章颇有渊源:“图南里内,两幢各五开间典型的早期石库门二层建筑,用花岗原石做石库门,没有山花门楣,黑色大门,还残存石臼和木门闩,黑色圆铁门拉手。此地主人即是李鸿章之子,曾历任晚清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的李经方,目前其在苏河湾众多府邸中,仅存两间马房。即便现已破旧不堪,但马房外观精细的砌工,仍让人过目难忘。”

回到本文开头的上海广东移民。

1876年,当吴淞铁路落成时,落成典礼就是在一位广东移民的家——徐氏花园中举办的。花园主人徐润(1838—1911),是晚清四大买办之一,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少年时到上海洋行当学徒,学习丝茶业务,帮理账务,后任主账。同治十二年(1873年),徐润被李鸿章委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会办和商董。1876年铁路建成时,徐润正集股创办仁和水险公司、济和水火险公司,是中国自办保险事业之开端。(参考《上海工商社团志》)他的花园,大约在今天河南路桥北堍位置。上海解放后,几经易主的花园改为街头绿化地。

对见惯世面的上海市民来说,起起落落的大厦、来来往往的名流不过是过眼云烟,日日餐桌上的饮食,却是多变世界里最恒定的信仰。菜篮子常常反映着经济形势,小菜的价格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餐桌,有时也是物价的重要参照系。(《上海六千年》)因此,老上海人提起铁马路,大多不会说起这里的名人往事,但一定会提到铁马路的菜场,即“铁马路小菜场”,后来的江西北路菜场。

而这家菜场对面的七浦路,后来成为上海中低档服饰最大的集散中心。2000年的统计显示,七浦路市场日均人流量最高达12万人次,年成交额达20多亿元。

又是22年过去,新一代的住户和商户,都不太会称呼这里为“铁马路”了。但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见证过上海无法磨灭的一段往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