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思想60秒|这么理解沉鱼落雁、庖丁解牛和与人为善,庄子和孟子会“气死”的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7-05-29 06:06
摘要:本思想微视频产品,建议您在WiFi下浏览观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观点,请看下文

↓↓↓


我们是怎么误读庄子的

王 多

中国古代形容女子的美,是有许多词汇的。非常有名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今天,关于沉鱼落雁与闭月羞花的典故,据说是出自中国四大古典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其实是后人杜撰的,没有真正的考据出处。比如沉鱼是西施浣纱,容颜之美让鱼儿侧目,深入水底;昭君出塞,马上弹琴,哀怨之美让大雁惊落;貂蝉拜月,朦胧之美让月亮掠浮云自掩;杨贵妃醉酒赏花,迷离之美让花儿羞愧低垂。

 

这些都是后世文人的附会,也是硬做文章。能与典故贴上边的,其实只有“沉鱼落雁”,这四个字倒是有来历,语出《庄子·齐物论》。原话是这样:“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之正色哉?”

 

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像毛嫱、丽姬这样的女子,人们都认为是美女;可是水中的鱼儿见了她们,会潜入水底,空中的鸟儿看了她们,会飞上高天,麋鹿看见他们立刻飞速跑开。人、鱼、鸟和麋鹿这四者,谁知道什么才是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在这四句话后,还有一句话,是庄子借传说中的远古圣人王倪的嘴说出来的,其实代表的是庄子自己的思想:“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翻译过来,就是说在我看来,仁义也好,是非也罢,都是乱七八糟,我怎么能知道其中的真假对错是非美丑呢?

 

庄子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实际上,庄子借助鱼等动物对美人的态度和行动,说明美没有标准,对人来说,毛嫱、丽姬是美女,但对动物来说,那根本不是什么美,反而还有些害怕,所以鱼赶紧往水底游,鸟立刻向高里飞,麋鹿马上快速逃窜,都是躲得远远的。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类眼里的是美的,在动物眼里说不定是丑的。

 

所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沉鱼落雁是形容丑女而非美女,现代人对这一典故的用法,不仅是错的,而且是反的。 

 

在整个《庄子》这本书里,有许多类似沉鱼落雁的例举,说明世事万物是没有标准可言,一切都是相对的。一棵参天大树,因为长得太大,反而不易被砍伐,得以延年存活。长得适中,刚好成为木匠的材料,于是被拦腰砍断,无法保全性命。有些事物因为有用而死亡,有些东西因为无用而存活,有用与无用的界限在哪里呢?庄子崇尚自然,迷恋天道,主张无为,反对矫饰,他的思想容易堕入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怪圈。

 

文化的生衍自有轨迹,尤其是约定俗成的用法,只要无伤大雅,倒也不必较真儿。但对文化的认识,返璞归真可能更有价值。

 

其实,文化中的误读和谬解,非常值得研究。通过考察语言中意义的转向、文化的变形,可以感受社会的变化与人心的浮沉。庄子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成语。今天我们的理解,就是形容一个人技艺高超,专业能力臻入化境。但实际上,庄子的本意并非如此。

 

庖丁解牛更接近庄子所推崇的“道”的境界,即物我两忘,身心合融。庄子强调的重点不在解牛的过程,而在解牛后的身心状态。后人对庖丁解牛的理解,实际上是肤浅化的,也有可能对庄子更高深的思想,无法理解、接受或者认同,所以只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取大家都能懂的,都能接受的,留而存之,存而广之。而庄子的原意,可能早已淡而化之,湮没无迹了。

 

理解偏了的,还有“得意忘形”这个成语,最早也是出自庄子。《庄子·外物》中有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是“得意忘形”的“鼻祖”。今天的我们常常以一种或嘲讽或批评的语态,把“得意忘形”用来形容某些人心满意足时有点过头的丑态。其实这又是一种偏狭的理解。“得鱼忘筌”、“得意忘言”,是庄子形容人得“道”时最佳的身体与精神状态,是他高度肯定、认可和激赏的一种人生最高境界。

 

如果庄子穿越回到今天,看到他当年苦心营造的高级哲学思想,被通俗化到这么低的境界,不知会有多气恼。


别再埋汰孟老夫子了

王 多

语言这玩意儿,很有意思。现代汉语中的每个字、每个词乃至每句话,往往都是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产物,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转化”与“变迁”。

 

有些语汇的“转型”,转来转去,似也无伤大雅;变来变去,应无参差大碍。比如管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总归是那个意思,想来别无二致。但是有些词汇的“转身”,既不能无端“华丽”,也不能随意“平庸”,因为毕竟,这样的语汇本身,蕴含着思想、标志着文化、包藏着老梗,对这样的文化语汇,滥而用之,俗而化之,恐怕是对老祖宗优秀文化的不敬,更是对先进文化塑造的不力。

 

前段时间,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台上一位长者,谆谆和蔼地对台下的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与人为善。做人首先要和别人友善相处。这是做人的第一条准则”。长者说得头头是道,听者频频颔首称是。

 

与人为善,就是和别人友善相处,这种说法当今如此普及,生活中工作中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践行。当然,和别人友善相处,似乎也没说错些什么,人与人交往,多些善意,总是好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理解实际上有问题的,至少不是始作俑者的原意;这种用法更是肤浅化的,矮化了原本立意甚高的行动哲学境界。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与人为善”这四个字应该语出《孟子》一书。前几天,为了较这个真儿,我翻箱倒柜,找到自己上大学时看“烂”的一本书《孟子》。当初为什么看这本书,盖因是杨伯峻所注,当时老师说注家那是相当权威。

 

因为有了好的注本,所以看得也比较细。没错,是孟子首提“与人为善”。在《公孙丑上》中有一段:“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在杨先生的注里,写得很清楚,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和别人一块做善事。“与”是带领、偕同,“为”是做,“善”是善行、善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就是没有什么比带领别人一块行善是君子最重要的事情了。

 

再来看看我们今人通常的解释,我们把“与”错解为连词“和”,把“为”当作“相处”,把“善”意会为副词“友善地”,于是解释成了“和别人友善相处”。

 

和孟子相比,这样的解读实在差得太远了,不仅是理解上的离谱,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差距,云泥之别,高下立判啊。

 

为什么这么说?和别人友善相处,出发点多少有些自我的处世哲学,工具化色彩极其浓厚。这就如同“你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的人生哲学,二者是一脉相通。和别人友善相处,一来可以造成小环境的“其乐洋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相安无事。二来在这样的氛围下,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十分“好相处”,于是乐意与你交往,甘心成为朋友。所谓好个性带来好人缘,好脾气带来好福气。

 

没错,这或许人生经验之谈,也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在生活中可行。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一切的友与善,是为了私与利;如果友善相处,演变为伪善相处呢?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事儿也不少,比如经常出现的和稀泥,摆平衡,明不争暗斗,和事佬背后捅刀子……

 

再来看看人家孟子。和别人一起做善事,带着别人一起去行善,这又是何等高的境界?!这已经不是从自我的小算盘出发,不是从处理人际关系出发,不是从混世哲学出发了,这是真正的大我,是济世情怀,是天下为重,是真正的大善,是真正的善者,是抛却了伪善的真善。

 

说孟子有思想,说孟子有高度,后人为什么把孔孟合在一处书写,名之“亚圣”,那不是没有道理的。圣人就是圣人,跟普通人不一样。如果孟子今天穿越回来,看到我们这么用他的“与人为善”,估计不太会好受。当然,如果人家圣人有大量,那是另一回事儿。

 

然而,带着别人一块去行善,就是孟子的原意吗?其实也不是,真正还原孟子的说法,可以看出孟子更伟大的地方。让我们再来看看那段原文: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孟子说)子路这个人,别人告诉他有错误,他就高兴。禹这个人,听到善言就会下拜。大舜更了不得,他把自己的善与别人分享,抛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善修己之德。舜当过农民、陶工和渔夫,直到成为最高领导人,无不是取人之善修己之德。既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德,又努力带领别人一块做善事,培养别人身上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最重要的事情——带领别人一块去行善(目的是培养别人的美德)。

 

仔细解读孟子的思想,可以发现,孟子认为,圣人也是人,也会有缺点,甚至也可能有道德瑕疵,但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首先能改正自己的道德问题,然后能修德,靠什么修,靠的是吸收学习别人身上的道德亮点,最后是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别人,让别人修德,并最终带领大家一起做善事,举善为,达到有效治理天下的善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需要学习修炼,第三是分享感化,第四是齐治天下。显然,孟子不是一个唱高调的,也不是后人讲的“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善治理念,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方位的特点,而且是从现实的人性基点出发,非常实际。从这个意义上看,孟子既是圣人,也是一个生活中人。从这些层面理解孟子和他的“与人为善”,可以让我们真正体会和理解孟子的伟大之处。

 

所以,那种“与人友善相处”的庸俗解释,真的有点对不住我们孟老夫子啊!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