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如何讲好《丝路中国》这门思政课
分享至:
 (4)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7-04-16 07:34
摘要:《丝路中国》这门思政课,要体现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的特点,重在培养大国公民的气质和素养

4月10日,上海商学院召开了《丝路中国》课程设计专家咨询会。来自上海高校思政教育资深专家就上海商学院《丝路中国》一课的整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教法等,发表了意见和看法。

 

上海商学院翁德玮副书记代表学校党委对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表示要把教学改革作为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后的重要工作来抓,把《丝路中国》等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上海高校“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强教授主持会议并作了“《丝路中国》课程设计方案与教学要点”专题报告。

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上海大学“大国系列”课程负责人忻平教授介绍了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等系列课程开设情况,他认为“大国系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整个课程的“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一流大学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支撑精品思政课的根基,同时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应紧跟时代热点,做到鲜活生动,真正能讲到学生的心坎里。要体现学科特点和时代精神,阐释中国特色和上海经验。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突出问题意识,关注社会热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而不迎合学生。同时要在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创新上多下功夫。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晓强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中国道路》课程开设情况,他认为同济大学作为工科院校,十分注重从工科学生的角度,来设置安排思政课的教学。事实上工科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心理偏好,《中国道路》课程,以大家风范、学科前沿的视角,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阐释中国道路。很好地结合了工科与社科之间强项,以实实在在的建设成就,向学生展示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光寿教授介绍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用中国》课程的开设情况。作为非常专业类的高校,该校从金融会计专业中最富于特色的“信用”入手,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信用中国走过的辉煌历程,讲给学生听,赋予他们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对于他们走上未来职业之路,非常有帮助。

 

会上,专家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撑等方面对上海商学院《丝路中国》课程设计进行了“会诊”,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认为,《丝路中国》课程设计紧扣时代、立意高远,通过教学资源的内引外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既体现了商科特色,又突出了价值引领。一带一路,是未来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深刻影响每一个人,每一个现在正在就读的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开设这门课,十分必要,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的未来之路,建立宏观视野规划人生,大有裨益。当然,这门课也不容易讲好,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寻找有效的载体,避免单一的知识传授,注重理论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要体现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的特点,重在培养大国公民的气质和素养。

 

上海市德育中心宗爱东副主任在研讨中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系列课程中的“明珠”,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都在抓的大事,在教委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课程思政建设表明党委主体责任正在延伸到课堂,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证课程思政的高水平运行,做到管理规范,成果呈现。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推进与教师培养紧密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要讲信心、立信仰、树灵魂,回应时代热点,体现中国自信,突出价值内涵。

 

上海商学院陈剑峰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丝路中国》课程开设的很及时,专家们的意见很中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要处理好“述”与“论”的关系,把“论”放在首位;二要举全校之力,把这门课办好。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