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当年婚房标配“36只脚”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姚志康 2022-08-04 11:59
摘要: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

现如今70岁上下的长者,结婚成家的年份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那时结婚除了愁房子,还得愁家具。上海人要面子,不管婚房有多大,哪怕是阁楼上的9平方米蜗居,也得摆出一套新家具。

新房,靠的就是新家具“扎台型”(挣脸面)。人们就把当时的基本家具概括为“36只脚”,具体为——

高低床4只脚+衣橱4只脚+五斗橱4只脚+床头柜4只脚+小方台4只脚+四只方凳(或四把椅子)16只脚,正好是36只脚。

今人或许会问,怎么床头柜只有1个?告诉你,当年住房逼仄,大床一边贴着墙,故床头柜只能摆1只。如果住房面积大一些,有里外两间的话,那就不是36只脚。增加一张写字台,36+4=40只脚;再增加一对简易沙发和茶几,36+4+12=52只脚。翻一番,凑成72只脚也是有可能的。

当年凑齐“36只脚”不容易。从196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票证时代”,就是购买任何物资都需要凭票证供应。家具厂的原料木材受国家计划控制,厂家便有计划地生产。“有计划地生产”势必“有计划地供应”,“有计划地供应”只能发票限量。凭家具票一次配齐36只脚的概率很低,一般都是今天供应一张床,隔一阵供应一个大衣橱,再过一阵供应一张小方台……如果急着结婚,很难凑齐。

家具票是按系统层层下发。比如,机电一局来了一批家具票,下属有10个公司的话,一分为十。10个公司拿到票后,再分发给各自下属的工厂,到工厂的工会那里就寥寥几张。厂工会就按照登记排队的先后次序发放。结婚买家具完全指望凭票,难度相当高。后人肯定要问,那过去年代人们怎么解决婚房里的“36只脚”呢?真可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

第一种是购买、自制相结合。购买是发动亲亲眷眷收集家具票,买到几样算几样,缺五斗橱,或缺大衣橱,就请木匠来做。那年月街头巷尾常见的一幕是,木匠在替东家打家具。当时上海的木材商店偶尔会开放一点计划外木材,今天买几根方料备着,明天买几张三夹板、纤维板备着,凑齐了,请个木匠上门做。因此,那年月木匠和漆匠特别吃香,有做不完的活。

第二种是买新、买旧相结合。那时上海有很多寄卖商店(旧货商店),最有名的是淮海中路424号的淮海国营旧货商店,俗称“淮国旧”。买不齐新家具,去淘旧家具。结婚新房放旧家具不合适,上海人有的是办法,送到家具厂(当时有翻新业务)打磨掉老漆面刷上新漆面。这样就凑成一套基本款新房家具。

第三种是完全自制。先决条件是有条件搞到木料。笔者一位插兄是跑长途的卡车司机,他只要跑江西运输,回上海时必捎带木材。捎带原木是禁止的,公路上设哨卡检查。插兄就在当地加工成床板,只是床板特别厚,回沪后可改成方料使用,这样便能通关。笔者胞弟1970年代在上海后方基地的屯溪军工厂工作,他在山里交了老乡朋友,搞起易货交易。他把上海的涤纶、腈纶面料和绒线等紧俏商品送给老乡,老乡把家里囤积的木料回馈给他。他就在当地自制一套家具,还送给他二嫂(我妻)一个梳妆台。那个梳妆台无论做工还是油漆堪称专业。1987年,上海后方基地撤销,胞弟把他那套自制的全实木家具带回上海。

我当年在安徽工作,我的“36只脚”属于第一种方式。当时家里只搞到高低床和小方台的家具票。父亲搜罗家里存的旧木料,再购买了三夹板纤维板之类的板材,请木匠打了大衣橱、五斗橱、书橱、写字台、床头柜、四只方凳和茶几。然后送到家具厂油漆。我利用剩余边角料,在胞弟帮助下做了一对简易沙发,款式抄袭邻居家东风沙发厂出品的简易沙发。姐姐还送了我两把靠背椅子,集中起来后,托司机朋友运回安徽的新房。我在安徽当地请人做了三人沙发和茶几,这就凑成“72只脚”。

至今,这40年前的“72只脚”,还保留着“16只脚”(一对简易沙发+茶几+梳妆台)在妻子娘家。每每回安徽探亲,见到这些老物件,心底腾起一种暖暖的感觉。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