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曹可凡和张文宏聊了两个半小时 |“如果直播带货,他肯定是第一名”
分享至:
 (37)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20-05-15 21:12
摘要:“最乐观来看,明年3月可以看到第一个成功的疫苗”

从2月底预约时间,一直到5月初,学医出身的主持人曹可凡,终于如愿邀请到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客《可凡倾听》。访谈时,两人中间特意隔了张圆桌,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善谈”是主持人对医生的印象,“如果直播带货,他肯定是第一名”。

这场来之不易的访谈,两人足足聊了两个半小时。曹可凡感慨,好似找回了过去在医院做学生时的感觉。5月16日晚,这期《可凡倾听》将在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正式播出。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世界按下暂停键。面对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防疫局面,一个长年习惯性焦虑的男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医生张文宏。凭借实事求是的科普精神和金句迭出的语言风格,张文宏一跃成为最具关注度的焦点人物,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定海神针”。

“抗疫胜利后,把酒言欢”

曹可凡与张文宏的对话,从一封漂洋过海的特殊信件开始。为了这次访谈,他足足改了四稿提纲。“2月时更关注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的疫情状况,随着时间推移,有些问题已经被回答了。”曹可凡说,当下这个时间点,可以用相对轻松的姿态,探问张文宏对走红的看法、对“后浪”的态度。

近日,中国驻美大使馆收到了一封特殊回信,张文宏在信中邀请身为上海人的驻美大使崔天凯:“待世界抗疫胜利之时,请您一定要回到家乡,我们一起在小酒馆把酒言欢。”这封信,张文宏是手写的,漂洋过海寄了一个多月。“最关键或许还不是手书,而是里面透露出的情感。崔大使在青年时代就离开上海,每一位离开家乡的人对家乡都有这种感情。”张文宏在节目中说。

如今以上海口音普通话为人熟知的张文宏,出生于浙江瑞安,1987年就读于省重点瑞安中学高三的他,毅然放弃了保送另一所著名大学的机会,转而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也就是如今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个选择几乎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他从此走上医学之路,再也没有离开。

“我是上医最后一届六年制毕业生,接受了正统西医的教育。”张文宏说,毕业后,自己被分配到感染科,当时就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吸引他的是这一领域各种疑难杂症与解谜的过程。“当初翁心华大夫查房的时候,他会从扑朔迷离的疾病里面找到它的线索,真的像福尔摩斯一样去破案。”

后来,随着新药的发明及抗菌药物的使用,传染病发病率在国内急速下降,传染科也就不那么“景气”,许多人离职了,但张文宏一直没有动摇。“在科室里,翁大夫带我,边做研究边读书,读出了感染病的博士。”

“最乐观来看,明年3月可以看到第一个成功的疫苗”

作客《可凡倾听》的张文宏,一如往昔,金句迭出。

今年3月,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爵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需要约60%的英国人感染轻症新冠病毒,来获得对新冠肺炎的群体免疫。由此,“群体免疫”概念引发轩然大波。

在张文宏看来,“群体免疫”只是一个愿望。“哪怕有几千万人的感染,最终都不能建立一个群体的免疫。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大量感染的人当中,很多人死掉,剩下来的人都被感染过,这是建立群体免疫。你说历史上有过吗?历史上可能有,但是它的代价就是造成大量人的死亡。你现在不能随意地提出群体免疫来预防传染病,这会导致医疗资源的瘫痪。”

在已知的大流行的疾病中,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这种大流行自己灭绝的。“SARS是一个自然界的病毒到人类当中,就这么悄悄地走过一趟而已。但我们都以为不带走一片云彩,今天它留下了一片云彩,就是新冠病毒。我们能做的就是等疫苗出来,还有等大家的免疫都提高了,我们都采取很好的像中国一样的防控模式,说不定走着走着没有了,也就真没有了。”张文宏说。

曹可凡也问起了当下大众最关注的疫苗话题。“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有两个疫苗进入了二期临床研究,6月份会有初步结果。美国已经有疫苗开始进入三期了,但基本上都是核酸疫苗。”张文宏预估,最乐观来看,明年3月份,可以看到第一个成功的疫苗。“但这有个先决条件,首先它是靠谱的。所以回过头来,我们还得寄希望于疾病控制。”

“大家忘记得差不多时,我的门诊再开出来”

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打响以来,年轻人成为重要力量。据统计,在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伍中,1990年之后出生的医务工作者有1.2万人,差不多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近日,关于这一代“后浪”的评论延伸到各个领域。

作为60后“前浪”,张文宏感慨,每一代人都会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时代,“前浪”不要觉得不爽。“很多‘前浪’有点焦虑,不要紧,他们永远对自己的方位感是非常清楚的。事实上,很多‘后浪’已经成为这个真实世界的主宰。到这个时候,是一堆‘后浪’给你‘前浪’一口饭吃,他们给你一些就业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走红,张文宏看得很清醒,他迫不及待想回归到疫情前的常态之中。“等到大家忘记得差不多的时候,我的门诊再开出来。我也希望后阶段,民众迅速地回归常态化,我也回归常态化,这是非常好的。”他说,“最幸福的事是看人做节目,泡泡剧,而不是自己坐在这里做节目。”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曹可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