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中国传统之治⑤|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成吒 2020-03-01 12:53
摘要: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一直存在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思想

在中国的历史与传统中,国家制度、社会治理方面一直存在两种结构,即所谓尧舜时代的“公天下”和开启于夏商、终结于清朝的“家天下”。前者指尧舜之时,大道通行,天下为公,人人平等互爱,不独亲亲,货力共用,夜不闭户;后者指夏商以来,大道隐退,天下为家,人存等差,各亲其亲,货力为己,但以礼义维系社会伦理与稳定。后来孔子将它们分别概括为“大同”和“小康”。

虽然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以夏朝为节点,大道隐退,公天下的大同世界一去不返,此后的数千年所实施和追求的都是小康理念——希望在家天下的基础上,实现礼乐治国理想。可以说,平等思想隐匿,社会多以等差为基石的礼制来维系。且很多时候,小康也是一种奢望,大体上处于乱世为多。不过即使在乱世或小康世界中,人们对大同的平等理念仍心向往之,在现实的统治中对其也有吸收转化。这在后世的诸子百家以及具体的治国理政案例中都有体现。

在诸子百家之中,道家无疑是最具有平等思想的流派。老子便常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等等。在他看来,天道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彼此间没有贵贱分别。且天道总是公平公正,如同行云施雨,莫不均平,又以损有余补不足的方式加以平衡。人道就应该去效法这些,治国理政方面更是要如此,强调人与人之间身份贵贱、财货、权益等各方面的平等。在他看来这种平等无疑符合人性人心,也将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促进国家发展富强。道家诸子如文子、范蠡等基本上继承了这种理念,以此治理国家,并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夫差,行霸道于中原。

在墨家方面,墨子则重构天、鬼,并以此形成天民、天邑等思想。他提出天、鬼是一切事物的根基,天下百姓皆天鬼所生,城池财物皆天鬼所有,因此万民本是同胞,而城池财货更非一人一家所能私有。何况天与鬼本无私厚德,“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墨子·法仪》)。因此人们都因“公天下”“兼相爱,交相利”。当然,所谓天、鬼已非商周旧观念中的神灵,而是社会性的、以百姓理念为本源的万民代言人。且所谓“兼”是齐平的意思,“兼爱”有别于礼乐的仁爱,指的是平等博爱,而“交相利”则是要求人们财货同使,损有余补不足,共同富裕。

除道家、墨家外,对平等思想强调最多的是法家。且法家对国家治理多有直接参与,相关人物思想与历史事件可以说层出不穷,传统深厚,影响深远。春秋末年,邓析子就提出了世界万物处于对等共生关系中,父子、君臣乃至国与国之间也都不是单向的决定关系,皆彼此互为主体,并以此作为建构法制的基石。战国时代的李悝也直接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经》)。在当时,能否促进平等,实际上也决定了邦国的兴衰。吴起、商鞅变法分别以强楚、秦,便是重要的历史事件。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后来到楚国为相。他强调邦国的王图霸业根基在于尊“道”行“德”,不在山川险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魏武侯曾泛舟游于西河,看到山川险峻,美不胜收,不由得兴奋起来,他回头说对同船的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即指山河险要,固若金汤,实在是魏国基业永固的至宝,且认为这是可以谋求霸业的基石。吴起听后,并不附和,反而急忙劝诫。他历数了历史上的种种经验教训,说到:曾经三苗氏族左有洞庭湖,右濒彭蠡泽,但不修德行、不讲信义,终被夏禹所灭。夏桀国土左临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伊阙在其南,羊肠坂在其北,但不施仁政,终被商汤放逐。商纣领土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雄踞其北,黄河流经其南,但不施仁德,终被武王所杀。这些亡国之君所据地理形势险要、人口众多,但终于身死国灭,而那些后来者皆本国土贫瘠、人口稀少,但最终取代大国,开创新朝。以此可见,王图霸业的根基不在山川险峻,而在德政。武侯听闻,汗直发背,叹服称善。

那么吴起所说的“德政”究竟指的什么呢?《说苑·指武》载吴起在楚国当苑守时,曾求教于屈宜臼,同时也向他表露了自己的为相治国之道,基本方针就是“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吴起来到楚国后,看到该国体大而内衰,其弊政之一便是公侯贵族尸位素餐,对普通百姓颐指气使。且人人之间的贵贱不等、贫富悬殊,也使得贵族不求上进,也阻碍了普通人上升的阶梯。于是吴起在楚国出任相位后,就开始实行变法。首先就是废除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他主张贵族获得封爵超过三代后,其后世子孙不再袭有爵禄。对于庶民百姓,如立有军功,便可授予相应爵禄。如此便打破了身份的贵贱等差与财货分配的不公,使得人人都拥有同等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吴起又对楚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吕氏春秋·贵卒》)即指楚国土地广袤,但人口不足,因此反对继续盲目对外扩张土地而丧失大量人口,更不可继续让贵族跑马圈地,当务之急是把那些空置的土地解冻,广开农耕,且迁徙贵族豪强以及平民去那些地方屯垦。通过吴起的努力经营,楚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为之一新,很快到达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兴盛一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等平等思想与国策为国家社会发展所注入的强大动力。

不过,也许是因为吴起在变法方面过于激进,急于求成,有时欲速则不达,同时也没有注意到“德政”另外一个重要事宜在于慈爱百姓、与民生息。而兵者,凶器也,本为万物所不喜,常年秣马厉兵,对外征战,也使得百姓疲于奔命。因此吴起治下的楚国也存在内忧外患并至的隐忧,再加上“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以致在楚悼王死后,宗室大臣就作乱而攻杀了吴起。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基本上也就中道而止,旧贵族重新恢复其势力。

吴起变法失败影响深远。在战国晚期,秦国、楚国皆为一方霸主,都具有统一天下之势,而且从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诸多层面而言,楚国优势更大一些。但历史最终的结局是秦国一统天下,而楚国见灭,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后来带着李悝《法经》来到秦国的商鞅,他的变法更为彻底,在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等方面做得了当时的极致,而楚国始终由于旧贵族势力过于强大,促进平等的变法终究无法彻底实行,最终也阻碍了国家的发展,终被秦国所并。

楚与秦的兴衰都只是此后各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罢了。后来,秦朝灭亡时,陈胜、吴广喊的是“苟富贵勿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末南宋初衰乱时,农民起义领袖钟相的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清朝大厦将倾时,洪秀全的纲领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最终清王朝被民国取代,也是平等思想作用的一种结果。总之,在历史上,凡是权贵横行、贫富悬殊的王朝必然进入衰乱世,新朝的兴起与盛世的来临则都与促平等直接相关。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