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苏州河滨水空间正在重塑,回溯百年前这里的渡口、花园与河湾……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方乐 2019-08-26 13:06
摘要:了解往昔是为了这片区域更好的明天——

 

在上海普陀区境内,苏州河两岸岸线全长21公里,母亲河在这里留下中心城区最长岸线和一个个最美河湾。

 

如今,全市重大环保项目、民生项目“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启动;今年年内,普陀区还将实现21公里亲水岸线全面贯通,并打造沿线景观设计精品。

 

即将被重塑的河岸空间,百年前是什么样子?过去,人们过河大多仍需要坐船摆渡,苏州河沿岸因此分布了众多渡口。这里曾经有苏州河中心城区最后关闭的摆渡口,也曾有一些实业家、名人建造的花园洋房,还曾发生过为建水闸而牺牲的感人故事……或许,了解往昔是为了这片区域更好的明天。


陈家渡:一座周太仆祠纪念建闸牺牲知府

 

1909年上海发行的《图画日报》介绍了周太仆祠

 

陈家渡是苏州河的摆渡口,位置在今古北路桥北堍附近。附近曾有一座周太仆祠,祭祀的究竟是谁呢?

 

清朝同治时期《上海县志》这样记载:“周太仆祠。前《志》作‘周郡侯祠’。在吴淞江陈家渡口。雍正八年,两江总督蒋攸銛、巡抚陶澍题请列祀。”

 

周太仆即周中鋐,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清雍正时的松江府知府。当时他主持上海吴淞江新闸的建设,由于风大浪急,水闸一时无法合拢,在建的水闸有被冲垮的危险。周中鋐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使得水闸成功合拢,他却因公殉职。当时他被追封为“太仆寺卿”,陈家渡建立了“周太仆祠”。20世纪初,周太仆祠设立了厘捐局,作为设在苏州河上的税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作为陈家渡小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祠里的周太仆雕像被毁,如今已无遗迹可寻。

上海试剂总厂地块已成为滨河绿地,部分建筑得以保留

 

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造霍必兰路(Warren Road,今古北路),北面直抵苏州河陈家渡北岸的周家桥,据说这一地名就与对岸的周太仆祠有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区发展,陈家渡地区的土地和民房被征用,组建了上海试剂总厂、上海火柴厂、上海酵母厂等大型工厂和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原来的周太仆祠就在上海试剂总厂内。如今,这里已成为长风绿地,火柴厂、试剂厂的部分建筑也作为工业遗址得以保留。

 


强家角渡:昔日不收钱的“义渡”人气鼎盛

 

民国《法华乡志》记载:“新渡。在强家角后,俗称强家渡。道光七年,吴淞江改道,里人赵时雍、徐大年、陈云从等捐建,并集资价买二十八保四图滩田,令渡夫耕种,以充工食。光绪八年,缴价生科,作为该渡义田,计田十五亩三分六毫。”

上世纪90年的强家角渡

 

强家渡的正名是“新渡”,因偏离上海中心城区,这里曾经人迹稀少,是苏州河上建立较晚的摆渡口。有因沿岸的地方叫强家角,于是俗称“强家渡”,后来俗名就变成了正名。

 

渡口最初属于义渡,由当地人集资创办,集资人购进附近的滩田15亩,无偿提供给渡夫耕种,以替代摆渡的工钱。以前,滩地属于荒地,开垦之初不征收钱粮,但是若干年后,政府就要征收钱粮,称之为“升科”。集资人将土地升科后,作为“义田”,土地的收入用于贴补摆渡的费用。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附近就是中山路桥,但因渡资便宜,人们仍然习惯在强家角渡摆渡过河。直到1998年,这里建造人行桥“强家角桥”,渡口才正式停业,这也是苏州河中心城区最后关闭的摆渡口,而苏州河南岸现仍有“强家渡小区”,保留了这一老地名。

 


梵王渡:南岸曾有座观音堂

 

梵王渡又称“万航渡”,也是苏州河上的摆渡口,在今轨交3、4号线跨河桥梁附近。1861年起,公共租界越界筑造了连通静安寺和梵王渡的马路,取名“极司非尔路”(Jessfield Road),路西北顶端就是梵王渡。1943年,道路改名“梵王渡路”“樊王渡路”,后又改名“万航渡路”,直至今日。

梵王渡老照片

 

清末民初,上海县与宝山县大致以虬江为界,虬江以南属于上海县法华乡。民国《法华乡志》记载:“梵王渡。原名法华渡,该处有范巷宅,俗称‘范巷渡’。自建铁路桥后,渡废。南岸有观音堂,行人待渡,每憩此,以避风雨。”

 

20世纪初,为了建设沪杭甬铁路,苏州河上建设了铁路桥——位置相当于现在轨道交通3、4号线跨河桥。人们可以走铁路桥过河,渡口自然就废弃了,而在梵王渡北岸,沿沪杭甬铁路的一条规划道路也称为“梵王渡路”,就是现在的凯旋北路。

 


盘湾里:丝业巨商曾建豪宅“小兰亭”

 

盘湾里在苏州河北岸,轨交3、4号线跨河桥的东侧。苏州河曲折多弯,河岸内凹的一侧称为“湾”,河道在此形成了一个300度的急弯,沪方言把“环”“环绕”叫做“盘”,于是,急弯的西侧称之为“盘湾”,东侧是吴家湾。

 

1909年版《上海指南》中“小兰亭”插图

 

清末民初,海宁丝业巨商徐凌云在这里建造豪宅,有“水云乡”“小兰亭”“徐家花园”等名。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徐氏迁出,逃至上海的难民在这一带集聚,形成棚户区,遂被称作“盘湾里”。

 

1957年,这里开挖深水码头,作为上海市内河装卸公司第三作业区,俗称“盘湾里”“盘湾里码头”。一些进入上海的货运船只直接在盘湾里停靠,装卸货物,使该地名的知名度上升。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运输方式的多样化,苏州河航运功能逐渐萎缩,市政府开始对苏州河进行大规模整治,沿岸工厂码头分期搬离,建设为绿地和住宅小区。在动迁过程中,在盘湾里发现了徐氏的“小兰亭”住宅。

 

1923年版的《上海指南·卷五·园林》记载:“小兰亭,园在曹家渡(小万柳堂对岸),海宁徐埭三筑,俗名徐家花园。大门有额曰‘剪淞徐渡’。占吴淞江天然之胜概,茂林修竹,雅似兰亭。有美国大丽花数十本,绝艳。向于中秋开大丽花会。”

 

专家认为,这是一幢建于清末的老洋房,建议就地保护,之后还被列为上海近代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房地产公司获得建设权在先,而老洋房的发现在后,老洋房处于建设地块的正中央,影响建设工程的开展,专家组建议采取平移的方法,将老洋房向东平移95米,旋转35度,顶升2米,使其与地面的高度保持一致。后来,通过进一步考证,查明该老洋房就是徐家的“小兰亭”,也是徐凌云创办中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的地方,其建筑历史和文化价值更高了。如今老洋房已经修整,成为一处高档餐厅。

 


学堂湾:与圣约翰书院隔河相望

 

苏州河流经盘湾里后,又是一个急弯,这里以前叫“吴家湾”,以吴姓集中的吴家宅得名。清光绪年间,当地人吴文涛在苏州河边建“九果园”,是上海较著名的私家花园。

建成后的“学堂桥”木桥

 

民国《法华乡志》记载:“九果园,在曹家渡西吴淞江北岸。光绪间,邑人吴文涛建。以旧种果树九株,故名。有环江草堂、闹红画舸、萝补小筑、望江楼诸胜。壁间有米元章(即米带)书《英光堂帖》、吴云坚书《归去来辞》,皆徐氏石刻。厅事五楹,额曰‘绍修堂’。后为吴氏家庙。园东,主人墓。”后来,吴文涛早逝,吴氏家道中衰,九果园在民国初年荒废。

 

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校址与吴家湾隔河相望。1906年,圣约翰书院改组为圣约翰大学,从1910-1930年代,在苏州河两岸建造了一批中西合璧风格的校园建筑。当时,为了方便两岸交通,在两岸校区之间建造了木桥,称为“学堂桥”,吴家湾也被改称为“学堂湾”。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大学被拆分,校址成为华东政法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

在学堂桥建成以前,圣约翰学生依靠摆渡船来往两岸

 

而随着吴淞江的运输船只荷载增加,学堂桥的桥身太低而影响河内船只正常通航,加之木桥破损不堪,于1967年被拆除,改由渡船来往两岸。到1980年,才在原来木桥的西侧重建钢筋混凝土新桥,称为“校园桥”,现名“华政桥”。苏州河东岸原来的圣约翰楼现为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题图说明:修复后的“小兰亭”清末老洋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