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他何以坐定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历史告诉你一个秘密:他不算是穷人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松青 2019-08-31 06:36
摘要: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德性、智慧和修养,以及一个人生活的是否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经济地位。我们并不否认物质文明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可以超越名利,超越世俗的诱惑,向一种更高的精神生活迈发,坚守自己的信念,完善自己的人格。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在这七十二贤之中,颜回又被认为是七十二贤之首,可以说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堪称孔门中最出众的弟子。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由此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一则颜回最好学,学问出众;二则颜回相当有涵养,“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但不幸的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却短命早死,实在令人扼腕。所以颜回死的时候,孔子极其伤心,悲痛欲绝,不仅“哭之恸”,还不停地说“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颜回深受孔子器重和赏识,在孔门之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不仅生前被孔子给予极高赞誉,死后更是不断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树立为知识分子的典范,道德的楷模。比如,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他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之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可谓誉满天下。不过,有意思的是,颜回之所以被尊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配享“亚圣”“复圣”之尊号,跟他的“贫穷”以及对待贫穷的态度——安贫乐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论语·雍也》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论语》中记载颜回之“穷”的一个关键段落,也是孔子对颜回的一个重要评价。看得出来,孔子毫不吝啬其溢美之词。孔子认为,颜回吃的是清汤寡水,住的是破屋烂房,别人看了都于心不忍,而颜回自己却甘之如饴,向善好学,可谓是品行高尚。换句话说,孔子之所以称赞颜回,和一个基本的事实前提有关,那就是颜回的“贫穷”。当然,孔子赞扬的不是颜回的“贫穷”本身,而是颜回对待贫穷的态度。关于这一点,《韩诗外传·卷十》中也有记载:“颜渊问于孔子曰:渊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穷而如富,其知足而无欲也。贱而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于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圣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可见,颜回对待贫穷的态度不是消极的。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挖空心思去求取功名利禄;他认为贫穷不是一件可耻或者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愿意贫如富,贱如贵,知足无欲,礼让有加。所以,孔子说这样一种人生观,可以称得上圣人境界。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中,周敦颐对颜回的这种人生态度评价也极高,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而乐乎贫者,何心哉?天下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周敦颐认为,颜回之所以能够成为亚圣,就在于他虽处贫穷困厄之境,依然能够坚持好学循道,能够保持自得其乐的精神。因此之故,至北宋以来,人们就将这种精神称为“孔颜乐处”。寻找“孔颜之乐”不仅成了很多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成了官方向普通民众推广的道德楷模。从某种意义上说,颜回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亚圣”,除了我们经常提到的“不迁怒,不贰过”以及“不违仁”之外,还要归因于颜回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精神。 简言之,颜回之“贫”与颜回之“贤”似乎存在某些内在关联。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颜回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穷人吗?如果他确实是一个穷人,那么颜回为什么还能够安贫乐道,能够成为圣贤之人?而如果他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这有损于他德性的高尚和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形象吗?此外,在我们当下,这样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又能带我我们何种启示呢?

我们可能首先要问的是,颜回真的很穷吗?其实,关于颜回的“穷”,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处。其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其二:“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从这两段话来看,一段说的是颜回生前,一段说的是他死后。如果从他生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情景来推断,他可能吃得非常简单住得十分简陋;如果从他去世后家里买不起椁给他安葬来推断,他家可能确实经济拮据。换句话说,这些事实似乎都表明,颜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人。可是,问题就在于,在屋不避风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还有时间精力去求学问道?我们是否可以怀疑,颜回可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穷人;或者,他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穷?实际上,从一些文献的记载来看,我们也有理由这么推断。

首先,颜氏是鲁国的贵族。虽然到颜路、颜回父子时期已经没落,但颜回的父亲依然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以及卿大夫的头衔。我们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颜氏家道衰落,估计也不至于穷途末路。其次,颜回有书可读。孔子十五有志于学,而颜回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拜在孔子门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人怎么可能有机会上学读书呢?我们可以推断,如果颜回家真是穷得叮当响,那么家里也不可能供他上学;即使孔子不收他学费,那其它方面的开支也是免不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颜回真的很穷,那么,要娶妻生子估计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即使女方不收任何彩礼,对于一个家徒四壁的人而言,估计也不会有人愿意跟着他过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吧?然而,事实上,颜回在求学期间,也就是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了宋国女子戴氏为妻,看起来似乎还是“跨国婚姻”,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事恐怕也很难办到。第四个方面的理由是,颜回有田产。《庄子·让王》有一则记载,孔子曾经问颜回,你家里穷,怎么不去做官呢?颜回说:“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这表明,颜回不仅在城内有良田十亩,在城外还有田五十亩,粮食蔬菜还有丝麻都能自足,闲暇之际还可以鼓琴自娱,这生活状况好像很难和穷沾上边。再说了,就是放到我们当下,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家里能有一架古琴或者钢琴,小孩能够学点音乐艺术,好像经济条件都不会太差。第五个方面的理由是,颜回可以跟随孔子去周游列国,这也是经济实力的体现。试想,如果颜回一分钱没有,他怎么能够跟随孔子去周游列国十几年?即便是其他人很有钱,即便是他们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很好地款待,颜回也不可能分文不费。所以,如果颜回家经济条件堪忧,他不太可能去周游列国。最后,据《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回到鲁国之后,曾开馆讲学,传授儒学六经,并逐渐形成了儒家的颜氏一派。可以推测,以颜回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向他请教拜师的人肯定为数不少,要获取衣食之资肯定并非难事。因此,从相关文献的记载和推测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颜回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贫穷。简言之,颜回有田有闲有书读,有家有室有儿女,即使是跨越千年放置到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也不见得有多穷苦。

可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孔子会觉得颜回很“贫穷”呢?为什么他会说颜回“家贫居卑”呢?为什么在典型的叙事之中,颜回都是以一个穷人的形象出现呢?为什么我们在说到颜回之“贤”的时候,一定要反复谈及他的贫穷呢?除了孔子将其“贫”与“贤”关联论说之外,在之后的历史叙事中,他的“穷”与“贤”也总是被并置一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其“贫”还被当成了其“贤”的一个基础。比如,梁元帝曾称赞颜回,说他“曲巷安贫,钦风味道,其德有邻”。宋高宗说他“饮食甚恶,在陋自如;宜称贤哉,岂止不愚”。康熙说他“箪瓢陋巷,至乐不移,仰高钻坚,三月无违。夫子有言,克己成性,用致其功,允成复圣”。这些对颜回的褒赞之词无一不是将其“贫”与“贤”关联论述,仿佛是因其“贫”才称其“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颜回之“贫”?如果正如我们所表明的那样,颜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穷”,颜回还能称其“贤”吗?或者说,如果没有颜回之“贫”,这会有损于颜回之“贤”吗?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方面,颜回之“贫”应当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来理解。颜回箪食瓢饮卑居陋巷可能确实是事实,但颜回之“贫”,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赤贫”。首先,我们需要从颜回的身份来看待他的“贫穷”。颜氏是鲁国的贵族,其父亲又有卿大夫的头衔,不管怎么说,颜回一家在社会上肯定有一定的地位。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颜回至少也是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只不过到他的时候,家庭条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所以,相比于他家往日的辉煌,相比于其他贵族家庭,颜回一家的居住条件或经济条件肯定是等而下之的。按照同一阶层的贵族生活水平来看,那么很显然,颜回家是十分寒酸的。对于一个衰败的贵族,即使他家还有几十亩土地,但要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销,支撑起他求学以及周游列国所需之费用,估计还是有些勉强的,更遑论享受贵族般的生活了。其次,如果从颜回的经济来源上看,那么除了自家土地种植的粮食丝麻,颜回好像并没有其余收入,即便是后来回到鲁国开馆授徒,也并没有索要高昂学费,所以也不可能获得多少收益。最后,还有一点至为重要,那就是颜回对待财富和人生的态度。颜回虽贫,但他不入仕不做官,反而“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这样一种超然的人生观深得孔子的肯定和赞赏,甚至说,“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而孔子本人,对这样一种生活其实也十分向往,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他所表达的财富观和人生观和颜回颇为相似,在这一点上,孔子和颜回真可谓志同道合。所以,从颜回对待物质财富的主观态度来看,颜回并不觉得物质财富的匮乏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只要能够填饱肚子,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就可以做到“贫如富”“贱如贵”,可以做到“知足无欲”“让而有礼”,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拔和泰然,获得一种不一样的快乐。所以,从颜回当时的现实处境来看,颜回无疑是比较“贫穷”;而从其对待财富的态度看,他似乎也不可能富有。简言之,颜回如果可以称为“穷人”,那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穷人”,而首先是相对于他的身份地位和他所处的社会阶层而言的。

另一方面,颜回之“贫”与颜回之“贤”构成强烈反差,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联,但其“贤”并不是因其“贫”而得到确立。不管是孔子,还是自汉以降的统治者,他们之所以从叙事的角度来强调颜回的“穷”与“贤”的关联,是因为这样的论述更有感染力,更能凸显和衬托颜回的德行与品格。也就是说,颜回之“贫”具有一种聚光效应,而其经济之不堪与其志气与德行之高洁正好形成鲜明反差,更有利于突出颜回“亚圣”之形象。打个比方说,就像一个院士住在棚户区,却依然能够保持着良好的德行,潜心科研,不为名利奔波,不苟求富贵,无论是在观感上还是在我们的认知中,这可能都是非同寻常之人,也确实值得我们肯定和敬仰。换句话说,在一种优渥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操守与德行也许并非难事,然而,在苦难和困厄中更能体现一个人意志之坚定和情操之高尚。当然,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颜回的“圣贤”之名并不是由于他的“贫穷”造就的。毋宁说,因其“圣”,他才有了这样一种安贫乐道的勇气和决心;因其“贤”,他才能够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中笃守其至乐和清醒。因而,即使颜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穷人”,这也无损于他在道德上的声誉和历史上的声名,并且,当我们的目光重新扫向他的陋室和餐桌的时候,我们依然会由衷地肃然起敬,心有戚戚焉。

最后,当我们反观当今社会,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又可以给我们何种启示呢?我想,最根本的启示有三点:其一,我们要区分贫穷及看待贫穷的态度。不管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这只代表一个人在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的状况,我们不能说贫穷一定会让人变得高尚,也不能说富裕就会使人堕落。我们需要从一种更加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一个人的财富地位,既不不仇视“富人”也不蔑视“穷人”。在一个以财富(财富排行榜)论英雄,以资产多寡论成败的社会中,这一点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其二,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即使我们社会对于成功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个人财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盲目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更不能“见利忘义”,不能通过一种非法的手段聚敛财富而完全不顾社会影响。我们应该“贫而无谄”,应该“忧道不忧贫”,也应该“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其三,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德性、智慧和修养,以及一个人生活的是否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经济地位。我们并不否认物质文明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可以超越名利,超越世俗的诱惑,向一种更高的精神生活迈发,坚守自己的信念,完善自己的人格。就像颜回一样,即便是“贫穷”,亦可不忘初心,“安贫乐道”。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曹立媛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