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锯断锁链逃家参加革命,李仁杰:做事不要考虑个人得失,要考虑多为老百姓谋福利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王珮雯 2019-08-09 16:07
摘要:怎么才能获得人民群众信任、怎么重塑党和政府形象?我们当时就想,到群众中去!老百姓最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我们广泛收集意见,梳理了急需解决的四件事:造桥、铺路、修房和抓菜场。

口述:李仁杰

整理:张骏 王珮雯

我出生于1932年,今年87岁。我们这一代人,是当过“亡国奴”的。经历过苦难,就会愈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不会受欺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一腔热血立志报国,自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我的大半生,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我现在年纪大了,我仍然愿意尽我所能,为年轻一代做一些事。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锯断锁链逃出家庭

我老家在无锡。我幼年时,正逢抗战全面爆发,日军打到了无锡。一路颠沛,我们一家经苏北逃难,再迁居上海。在日本人占领下,我们过的是低人一等、没有尊严的生活。中国人种的白米,我们自己吃不到,吃的尽是碎米,还要排队购买。日本人还在学校里强行教日文,作为“必修课”。我们就在日文课上吵闹,以示反抗。后来日本人投降了,没想到国民党打内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国仇家恨,中国向何处去?我当时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觉得青年应该挑起救国的责任。我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偷偷看了《大众哲学》《党章》,以及《青年近卫军》《卓娅与舒拉》等苏联小说,特别看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对解放区充满了向往,也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救国之道。我参加了学生运动,游行集会、访问难民、助学义卖。1946年10月,在同学徐维诚的教育帮助下,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那年我14岁。

1948年初,我担任南模中学地下党的党支部委员,并被选为全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地下党领导下,开展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等运动,遭到学校多次警告。父亲怕我出去“带坏”别人,就把我锁在家里。是真的上了两把锁,一把在房门上,一把在我脚上。一日三餐也都是送到房间里吃。6月底,我锯断了锁链,趁母亲在灶披间忙的时候,翻出铁门逃出了家里。后来,组织上决定派我去苏北解放区。我在华中党校学习一段时间,当了一名地下交通员。我们领受任务,穿越封锁线,经历了生死考验。

接管上海开展青年团工作

当时,像我这样从上海撤退到苏北解放区的同志有1000多名,后来中央决定让我们全部回到上海参加接管工作。我在丹阳参加了集训。陈毅同志很形象地跟我们说:“解放上海就等于是在瓷器店里打老鼠,你既要把老鼠抓到,也不能把瓷器打碎。”现在看来,在丹阳的学习十分重要,明确了我们不只是从军事上占领上海,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接管,更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各界人民来搞建设。

我们是1949年5月26日从丹阳乘火车赴上海,晚上到达南翔。地下党派车来接我们,次日早晨到上海交通大学。住在交大的新文治堂,新文治堂还没建好,都是水泥地,桌椅板凳都没有,我们就把铺盖铺在水泥地上睡觉。按照上级安排,我被分在青年团系统,接管了陕西路上两处三青团机关。之后分到徐长区(后来拆分为徐汇和长宁)工作队,共有十几个人,年龄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当时团工委书记是钱其琛同志,我担任秘书。我们带领团员参加党的中心工作、发展团员、发动很多青年参加军干校。

当时大家干事热情高涨。从取缔银元贩子、庆祝解放大游行,到参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再到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我们广泛发动青年,成为党的亲密助手。从学校到工厂,从商店到地区,都建立了团的组织。到1956年,长宁区内建立了2个团委,46个总支部,602个支部,有团员13824名,还在各个小学普遍建立了少先队组织。

上世纪90年代,李仁杰和在上海参加地下党的老同志重聚

办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


“文革”10年,我两次靠边审查,被分到黑龙江呼玛县插队落户。尽管当时对“文革”很不理解,但我们对知识青年还是做了许多工作的。“粉碎四人帮”后,我落实了政策,到长宁区委和区政府工作。十年破坏,百废待兴,怎么才能获得人民群众信任、怎么重塑党和政府形象?我们当时就想,到群众中去!老百姓最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我们广泛收集意见,梳理了急需解决的四件事:造桥、铺路、修房和抓菜场。

那时,沪杭铁路经过长宁,火车一来,马路就被拦起来,每天要被拦几十次,老百姓有时一等就是20多分钟。西面国棉五厂、申新二十一厂等处的工人为此叫苦连天。我们去和铁路部门商量,但对方说线路没法一下子改变。于是我们想,能不能架座人行天桥?当时区政府每年能灵活调用的资金也就八九十万元,经费捉襟见肘。区长王庄霄到处“化缘”,从外地拆了座铁路桥,又动迁了两户居民,一共花了15万元造了座天桥,解决了通行问题。老百姓拍手称快。

老百姓最难的还是住房问题。我当副区长时,到长宁路查看一处棚户区,里面住了1000多户居民。一家四五口人就挤在一间屋子,一个人洗澡,全家都要避到外面。里面道路也非常狭窄,去世的人都没法被平抬出来。那里的老百姓太苦了,我们就下决心拿出几年的财政经费,拆掉后重建了近6万平方米房子,铺设了绿化,建了养老院、托儿所,再让居民搬进去,居民直呼共产党万岁。之后,我们集中力量解决群众住房难题,从1981年到1992年,建造了366万平方米的房子。这12年建的房子是解放后29年的3.6倍。全区住房面积从1980年人均4.4平方米增加到1992年7.66平方米。这个数字现在看来没什么,但这是在当时几乎没有“家底”的情况下干出来的。若干年后领导听到我们汇报,也说“你们不容易”。

当时我觉得,像这样造福老百姓的好事,应该每年都做,形成一个制度。此后我们每年都会收集群众的一些意见制定成计划,在人代会上报告。第二年汇报完成情况以及新的一年计划,这样做后,效果很好。后来我跟市里建议,区里财力有限,如果全市都这么做的话效果会更好。市里采用了这个建议,这就有了延续至今的政府实事工程。

  

前赴后继一代代坚持做下去

我时常在想,我当时之所以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救国,要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这是我的初心。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秉持着这样的理想信念。1984年,在我担任长宁区委书记时,我在全区党员干部大会上代表区委提出了“振兴中华,发展长宁”的口号。口号一提,全区上下精神振奋。

但是光有口号是不够的。长宁区那时只有52家街道工厂,在中山公园、天山路、曹家渡有一点商业,都不成气候。当时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长宁老百姓想买点好东西,要到东面静安、黄浦去买。我们听了感到非常难为情。这时机会来了,中央提出建设虹桥开发区,这是上海第一个开发区,也是全国沿海开发城市中最早创建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但区里有一些同志反对,因为“不划算”:要承担配套设施,税收却不落地。我们当时坚决支持搞虹桥开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要干!后来配合虹桥开发,市里决定建设古北新区时,我们争取到了共同开发的机会。组建公司党委会时,党委书记、董事长由区里选派,总经理由市里选派。税收全部归区里征收。这样的模式,把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究竟怎么做,大家没什么经验。随着虹桥、古北的开发,我们开始意识到长宁区的特色和功能定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到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因此我当时代表区委提出“依托虹桥,发展长宁”的口号。此后历届区委区政府接续奋斗,所有人盯着一个目标,前赴后继一代代坚持做下去,长宁区的特色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当时我们很多干部敢想敢试,婚前体检、新婚学校、孕妇学校、父母学校,长宁区法院还率先建立了少年法庭,检察院后来成立了未检科,公安把未成年嫌犯分开关押。我们还对街道放权,以便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当时跟区里干部说,做事情不要一上来就问有文件吗?许多问题是在实践中用创造性办法解决的,这就是改革创新。我也经常告诫干部,做事不要考虑个人得失,而要考虑多为老百姓做事谋福利。这样,才能敢于改革创新,无私才能无畏嘛!

离休后,我做了11年关心下一代工作。直到现在,我还在为青少年讲课。我常说,青年是我们的未来,为了红旗飘万代,就要关心下一代,要教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还搞了一个爱心育苗基金,已经救助了4000多名学生。我们搞关心下一代工作,长宁区先后三次获得全国先进,连以前三次,共六次(每次五年)获得全国先进。我个人也前后八次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最美“五老”等荣誉称号。

我入党已经73年了,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奋斗。我和老同志们商量,要做一个对党对祖国有奉献的人、做一个让组织和人民放心的人、做一个回忆往事、回顾一生问心无愧、无怨无悔的人。我相信我们国家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灿烂的,年轻同志一定会干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