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书香上海 > 文章详情

好书·推荐 | 在不能旅行的日子里读旅行

转自:书香上海 2021-10-22 13:48:29

好书·推荐

《不止是旅行》

刘俊 著

上海三联书店

在不能旅行的日子里读旅行

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夜间让世界停摆了,奥运延期,演出取消,飞机停航,旅行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些心之所往的地方,那些梦中的伊甸园成了“空中花园”,那些预备好的攻略成了遥遥无期的“纸上谈兵”。幸好,在这饥渴的不能旅行的日子里遇到了《不止是旅行》这本书,跟着它上天入海,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跟着它纵横千里,领略别样的异域风情。正如本书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她最在意的不是美食,是沿途的风景与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

作为一位名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她的触角敏感而敏锐。苏州耦园里的一间小小书房就触动了她敏感的内心。作为一位才女,她为园子的女主人——沈秉成的夫人鸣不平:“三娘有了这样的一间屋子却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江南才女的声名唯有书房见证,一代才女的才情被历史掩埋。更让人感叹的是我们甚至连她的真实姓名都无从知晓,连她的祖籍为何处都无从探究。我们只知道她是安徽巡抚的太太,我们只知道她是沈秉成的第三位夫人,人称三娘。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一切都是枉然;即使才情斐然你的地位仍是男人的附属,即使名为才女你的身份还是别人的妻子!”也许是感同身受,也许是同病相怜,作者细腻的笔底透出的是一份不甘,一份对男权的不屈和无奈。

文学,当然地,是作者不会错过的题材。自然地,海德堡,这座令众多诗人灵感迸发的德国古城也让作者回味无穷,笔底生花。从歌德到艾兴多夫到荷尔德林,作者漫步在哲学家小道上,诵读着诗人的诗作,发出了“一边是海德堡的浪漫与唯美,一边是德国人的理性与智慧;一边是诗意德国的缩影,一边是哲思民族的底片;一边是浪漫主义的感性恣意,一边是哲学研究的精细严谨;一边是完全灵感型的、非逻辑的天马行空,一边是充满抽象概念与智力辨析的形而上”的由衷赞叹。哲学也因此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从康德到黑格尔,从叔本华到尼采,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作者把德国的哲学史津津乐道了个遍。

艺术,无疑地,是作者的心中挚爱。从厦门的钢琴博物馆到萨尔斯堡的莫扎特故居,从云南丽江古镇的纳西古乐到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是作者在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怪乎作者写道:“从伦敦到纽约,从纽约到波士顿,从波士顿到悉尼,我追过了戏剧、歌剧、音乐剧、戏剧交响曲,领略了经典、现代、前卫、壮美与庄严,我的人生因此而快乐,因此而精彩,因此而趋于圆满!”除了音乐还有绘画,以伦敦泰特美术馆的一幅《Sleeping Venus》为起点,作者细数了西方绘画史上多幅维纳斯的名画,进而得出了“与以往以维纳斯为题材的画作中所表现出的明媚、光明、鲜活的人的主题迥然相异,《维纳斯的诞生》中那飘拂的长发、飞舞的衣裙与粼粼涟波荡漾所构成的和谐画面已经难觅踪影,《春》中那清新飘逸的丰姿、布满鲜花的树林、春意盎然的田野所营造出的轻灵幽美的意境也杳无踪迹,而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那色泽温润的夕阳、微风拂动的树叶、层峦叠嶂的村庄所烘托出的牧歌式的诗意也不复存在了,整幅画所呈现的是死灰的沉寂与阴郁的恐怖,搅得人心烦意乱,惊恐万分。维纳斯,这个从古希腊诗人贺拉斯开始就代表美丽的女神还没有死,但她所代表的美丽似乎也正在渐渐离我们而去”的结论,让我读到了作者细腻曼妙的文笔与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

除了文化艺术,作者对政治也有触及。站在柏林墙下,对着勃列日涅夫和昂纳克接吻的图片,作者敏锐地发现“东德人的历史进了故纸堆,东德的文化没有了,多元的文化被瓦解了,被强大的西方文化吞噬了。代表东德的政治也式微了,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约见逝去的东德。曾经属于东德的菩提树下大街和波茨坦广场毫无昔日的踪影,全是西方文化的影子,唯有几块柏林墙还昭告曾经的历史,告诉后辈的我们:东德这个政权曾以国家的名义存在过,而现在它已经在世界地图上消失了,成了历史书上的专有名词”。作者进一步发出了:“‘统一’这个词在柏林墙倒下的语境里本身是个中性、中立的词,不该是‘秦吞六国’式的统一,是‘合并’而非‘兼并’。不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应该是互相的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哥俩好’。如同接吻,是你侬我侬,是互相献出自己的情感,进而走向水乳交融的升华。然而,事实却是强大文明对弱势文明的侵略与碾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全盘胜利,这是强暴,不是爱的吻”的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不得不说,作为一位女性,作者的政治眼光是犀利的,独到的,大气的。一针见血而又荡气回肠!

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当今女性,作者对教育的关注也是令人钦佩的。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去拜访当地的名校。从非洲最好的大学开普敦大学到人尽皆知的哈佛、剑桥、牛津、麻省理工、早稻田,还有墨尔本大学和德国的洪堡大学,作者遍访了世界名校,进而提出:“我们的大学也应该像德国的那样,是开放式的,敞开怀抱欢迎所有的乐于学习的人,不论是血气方刚、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还是壮志未酬、年华垂暮的古稀老人,只要他们有意愿、有壮心都可以在大学里享受书香,聆听智者的思想,因为学习是一项终生的事业,在空间上不应有围墙、有壁垒,在时间上不应受年龄的限制和约束,这就是世界名校给我的启示!”

宗教也是作者在书中倾注了颇多笔墨的题材,从作者故乡城隍庙的佛教和道教,到泰国的白庙,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到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教堂,宗教成了作者始终关注并且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她关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关切于中国人的精神领地,发出了“如果说上世纪初尼采呓语‘上帝死了’是宣告西方精神价值与宗教信仰的彻底崩塌,那么不论是变味的佛塔还是喧闹的道观似乎都预示着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信仰,中国人的信仰一直在犹疑、在徘徊、在飘荡、在迷失……”的深刻反省。同时对西方宗教的政教斗争也有自己的锐利看法:纯宗教的元素却无法通过纯宗教的手段来达到,即便是在天主教内部能对教堂的格局赋予“神”的意志的也是那些权力的拥有者,而所谓的“政教合一”也在这五百年中不断重复上演着……

书中,作者还涉及了电影、体育等由旅行所触发的感悟。但最让我动容的是走过了这么多地方,作者最自豪和赞颂的依然是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在《初识宜兴》中她赞扬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在《随喜三洲山》一文中她感恩了朴实的民风民情, 《虞山脚下的凭吊》中她讴歌了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在《黄果树之“大”》一文中,她更是大声疾呼:“我认为黄果树瀑布应该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根本不必去攀附那些莫须有的头衔,不必挤破头皮去沾‘大’的光,去蹭所谓排名的热点。黄果树本身就是一道光,一道闪耀华人世界的光,屹立在华夏大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满满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溢满笔端。

在不能旅行的日子里,《不止是旅行》一书绝不是一本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消遣书,它是一扇窗,让我呼吸到了外面的新鲜空气;它是一剂汤药,熨帖了我因疫情而变得脆弱和敏感的神经;它是一个念想,让我在黑暗无聊的日子里憧憬阳光的温暖,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在不能旅行的日子里读旅行,我感到我的视野被打开了,我的阅历得到了提升。《不止是旅行》真的不仅仅是旅行的故事!

资料:上海三联书店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