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经历的
正在成为过去
我们所留下的
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春秋时代,智慧的先人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因此,冬至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
进入21世纪以来,闵行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改,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冬至节的氛围,在风俗上一向有“冬至大如年”一说。

周公用土圭法测影,选取一年中最长的“日影”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即为“冬至”(资料图片)
而在旧时,本地人尤重冬至,大户人家有拜冬大典,晚间设亭祭先,叫作“冬至亭”,祭毕,家人吃团圆饭,口宣吉语,故有“有得吃,冬至夜,呒得吃,冻一夜”之说。一般市民则冬至夜全家合聚欢宴,满满一大桌,边吃边聊,推杯换盏,其乐融融。感情在杯盏之间联络和加深,一年的疙瘩矛盾不知不觉烟消云散,一年疏远了的亲情、淡漠了的友情再度被续上。
《民俗上海·闵行卷》中记载:“冬至日祭祀新丧者。”多少年来,上海人过冬至还一直有祭祖扫墓的习俗,如今这些年来,冬至祭扫逝去的亲人更是愈来愈常见,规模直追清明。过冬至祭祖扫墓的习俗,寓意为入冬了,修整墓地加盖点土,让已故之人好过冬。不过也有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的原因。
旧时,有在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汤圆的习俗,还要在桌子上把肉块垒起来祭奠祖宗。有点类似于清明,只不过清明时节,在上海是要吃青团的。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本地冬至日还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惯,传说,上古时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儿子不学无术,而且作恶多端,后来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还要变成疫鬼来祸害百姓,不过,此鬼最怕赤豆了,于是百姓纷纷在冬至这一天来煮赤豆糯米饭吃,借以来驱鬼避邪,防灾去病。赤豆糯米饭与八宝饭有些小差异,八宝饭已将赤豆制作成豆沙了。
冬至节的习俗还有服膏方、喝补酒,外出的人要早点归家,相聚一起共叙天伦亲情。宜于冬季进补的食物不少,大致可分为平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说来,温补宜用热性食物,用于气虚;滋补宜用寒性食物,用于血虚;无气虚血虚则宜用平性食物,是谓平补。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