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举行,落户青浦区的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设施绿叶菜智能耕种管收系列机器人”项目,凭借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破解与全链条技术创新,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创业类一等奖。这支由农业机器人产品线年轻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以十年技术积淀为基石,秉持“用心一者事必成”的信念,交出了一份智慧农业的创新答卷。
成立于2015年的联适导航,十年间深耕“智慧农业”赛道,在GNSS算法、多源融合定位导航、电机控制等核心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构建起“导航应用、精准作业、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四大产品线矩阵。此次获奖项目的背后,是企业硬核实力的支撑:51项权威荣誉资质、70余项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85项发明专利,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农业农村部智慧农机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等重磅头衔,为项目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资源保障。 “项目的初心,就是解决设施绿叶菜生产‘人难找’‘机难用’的老大难问题。”团队负责人在决赛路演中坦言。当前设施绿叶菜种植面临双重困境:人力上,“4个菜农300岁”的用工荒常态叠加大棚高温高湿、弯腰作业的高强度环境,劳动力缺口日益扩大;机械上,传统农机难以适配狭窄棚内空间,智能装备又受卫星信号屏蔽影响,作业精度与适用性双低。 针对这些痛点,团队从核心技术到产品落地实现四重突破。首先攻克精准导航难题:通过空间信息感知设备采集地块、障碍物数据,重塑为农机可识别的三维地图;创新采用GNSS、雷达与机器视觉结合的组合导航技术,以多源异构传感器紧耦合优化,在封闭大棚内实现±2.5cm级定位精度,彻底解决信号遮挡导致的定位漂移与重定位失效问题。 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发出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的系列智能机器人,形成完整作业闭环。 •耕:新能源履带拖Tractor60E采用电驱动底盘,自主开发转向系统、自主导航系统,作业农具系统。可快速挂载旋耕机、起垄机等常规农具,实现无人自主作业与智能避障。 •种:国内首台氢能四驱四转播种机Cancer10N,通过太阳能直接把普通的水电解为氢气,将氢气存储在28个储氢瓶中。将氢气转化成电能,向整机提供动力完成农事活动。四轮独立转向支持原地360度掉头,最小转向半径远优于传统农机,播种深度与轴距可灵活调整,适配不同垄面。 •管:Cancer10N机器人可挂载打药单元与激光除草单元,依托精准导航实现定向作业,为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收:电动蔬菜收获机VHT120-EV具备割台自动仿形功能,收割高度0-10cm可调,垄沟中心偏离小于4cm,仅需1人换筐即可完成鸡毛菜、米苋等叶菜采收,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在安全与落地性上,项目同样亮点突出。团队研发的主动停障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深度学习算法,为机器人装上“智慧眼”与“聪明脑”,能精准识别动态障碍物并自动避障停障。目前整套系统已在上海浦东清美基地、奉贤庄行基地完成全流程验证,通过实际应用迭代优化,并形成规范操作程序,让智能装备真正“好用、易用”。 相较于人工与传统农机,该系列机器人优势显著:既规避了人工成本高、强度大的短板,又解决了传统农机污染大、精度差、维护贵的问题,精准契合《“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中“推进农业机器人应用、推动农机新能源转型”的政策导向。




联适导航此次获奖,既是企业十年深耕、从实验室算法突破到田间地头机器人作业的成果,更是青浦区“以科技赋能农业、以创新驱动振兴”培育优质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青浦区聚焦“乡村振兴”与“科技赋能”,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政策扶持体系,持续为本土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支持、场景验证与市场对接机会,先后培育出一批像联适导航这样的行业龙头。作为青浦区农业科技“走出去”的代表,“设施绿叶菜智能耕种管收系列机器人”项目不仅填补了设施农业全流程智能化的技术空白,为区域内设施农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浦方案”,更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青浦区打造“智慧农业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随着青浦区对农业科技企业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将有更多“联适导航式”的创新成果涌现——既立足本地解决“菜篮子”生产痛点,又放眼全国输出智慧农业的“青浦经验”,持续擦亮“智慧农业创新高地”名片,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贡献青浦力量。
记者:沈一飞
摄影:沈一飞
编辑:陈卓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