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艺术教育的校际协同,点燃青少年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近日,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正式挂牌成为“公共艺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大学)基地学校”。此次合作不仅是校牌上的叠加,更是艺术教育在中学土壤中一次“有温度”的扎根。

一抔陶土,如何在中学生手中焕发生机?一所初中,如何与高校艺术资源实现“双向奔赴”?这一切,始于课堂上一次无声的眼神交汇。
公共艺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主任陈光辉教授回忆:“此前来校讲座时,我看到孩子们手上沾着泥,眼神闪着光,这让我意识到,陶艺在这片土壤中,早已悄悄发芽。”正是那束光,促成了这场跨越学段的艺术牵手。

合作不止于形式,而是构建起一套有血有肉的育人生态:每学期,上海大学将派出3-5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担任“驻校艺导”,每月一次走进中学陶艺社团,以大学的艺术视野俯身倾听每一双泥土中的手。建设初中的陶艺教师也将定期前往上海大学“跟岗研修”,在高校创作氛围中“充电”,将前沿理念带回中学课堂。
更具意义的是,两校将围绕“我眼中的上海”“未来城市与陶艺”等年度主题,共同完成系列创作。陶艺不再只是一门课程,更成为联通心灵、表达时代的青春语言。

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长期以劳动教育为特色,陶艺课程更是其优质传承项目。此次挂牌,不仅将高校专业资源“引流”至义务教育现场,也使中学鲜活的实践场景“反哺”高校教学与研究。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在初中生的指尖、在大学导师的引导中、在两校共创的作品里,完成一场“活态”传承。
“我们不只是教孩子做陶,”陈光辉表示,“更是让一块泥土,有机会被故事唤醒,被情感塑造,被时代铭记。”陶艺如此,教育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