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砥砺,一座城区的变迁总能在具体的坐标中找到注脚。徐汇,在这五年时间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进每一个地标的基因里,让发展的成果可感可触。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赛道崛起,从科研成果转化到创新生态构建,每一个突破、每一组数据,都在诉说徐汇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发展故事。即日起,徐汇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十四五’答卷・徐汇新地标”系列报道,走进8个新地标,感受徐汇的“速度与激情”,展望未来更多可能。
62岁的陈阿姨,作为土生土长的徐汇人,她的生活轨迹始终与这片土地的变迁同频共振。小时候,黄浦江畔的西岸是成片的工厂与码头;年轻时,这里褪去工业印记,却未形成成熟生活圈,买衣物要挤公交去徐家汇;如今,傍晚时分,她与先生沿滨江步道散步,总会不自觉走向Gate M西岸梦中心。这座由亚洲大型水泥厂蝶变而来的新地标,早已融入她的日常。
“从没敢想,老水泥厂能变得这么有格调。”站在西岸梦中心临江平台,陈阿姨望着江景感慨。16.2万平方米空间里,演艺文化、可持续时尚等五大分区错落,购物中心、大剧院与江景无缝衔接。对她而言,这里是多元生活场:可以与老友在江边咖啡馆小聚,偶尔抢购话剧票,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体验。今年夏天的“延时经营”更让夜生活丰富起来,户外音乐会、夜间市集轮番上演,“十点散场还能吃热夜宵,这种惬意以前想都不敢想。”

西岸梦中心全景图
西岸梦中心既保留水泥厂“敞开与拥抱”的基因,也将工业肌理与现代需求融合,细节兼顾了城市记忆与生活品质。陈阿姨起初担心场子冷清,如今却见证着从早到晚的人流不息。


西岸梦中心从早到晚人流不息
数据印证热度,徐汇滨江日均客流量较年初翻番,月均销售额增长67%,夜间经济效应持续释放。但对陈阿姨而言,地标价值远不止消费便利。可持续时尚区的环保品牌契合她的生活理念,演艺区的小众话剧填补文化空白,户外区的设施让散步、晨跑更舒适。“它不是冰冷的商场,而是有温度的生活空间,把江景、艺术和消费揉在了一起。”
这份温度源于“文旅商体展”融合理念。FISE极限运动赛、国际光影节、品牌首发活动密集落地,让这里既是消费场,也是文化场、运动场。陈阿姨常遇到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真切感受到地标已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工业遗产的重生,最终实现了商业、文化与民生价值的三重共赢。
西岸梦中心是徐汇商业“新引擎”,而“四大组团”的全域联动,勾勒出覆盖全场景的消费生态,也让陈阿姨的生活半径不断拓展。
每周二上午,她会去衡复风貌区漫步。武康路、安福路这条“亿元商街”,将梧桐区烟火气与品质感融合,小众书店、特色咖啡馆次第入驻,让Citywalk自然转化为City Shop。“以前逛武康路只看建筑,现在赏景、购物、歇脚一站式,从容又惬意。”这背后是徐汇对风貌区商业的顶层设计,让历史与现代消费相得益彰。

徐家汇商圈项目概念展示图
记者了解到,“新六百”系列综合体即将亮相,徐家汇中心加速成型,世界级商圈持续焕新。这里的赛娱经济极具活力,每年近50场赛事、演唱会带动“票根经济”,凭票根可享餐饮、住宿折扣。就连二次元爱好者,也能在漕河泾元宇宙街区找到乐趣。“元界夏日嘉年华”带动鑫耀光环二期客流、销售额屡创新高。如今的徐汇,“十四五”累计推出优质商业载体177万平方米,近50个商业综合体星罗棋布,未来五年还将有110万平方米会供应入市。四大组团各有侧重、相互赋能,织就全年龄段消费网络。
在陈阿姨看来,徐汇商业发展从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温暖实践。商业升级的每一步,都踩在居民需求点上,转化为看得见的幸福。
这份温度藏在细节里。商业体设置无障碍设施、母婴室,让老人和宝妈出行安心;社区与商场联动的公益讲座、非遗体验,让商业空间成为邻里纽带;夜间经济既满足年轻人社交需求,也兼顾老年人安全顾虑。陈阿姨所在社区,不少老人通过商场活动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孩子们在亲子空间快乐成长,“商业不再是单纯买卖,而是融入社区的烟火气。”
这份温度更体现在成果共享上。“十四五”期间,徐汇商销总额突破8000亿元,社零总额突破13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全国第一。陈阿姨明显感觉到,消费选择更多元、交通更便利、服务更贴心,从高端品牌到平价好物,从传统商超到特色市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如今,漫步黄浦江畔,看着西岸梦中心灯火与江景交辉,总能感受到蓬勃生机。徐汇商业以地标为支点,以全域为网络,以民生为底色,在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间找到平衡。这座城市的商业版图仍在拓展,而随之而来的便利、品质与温暖,正绘就徐汇居民的幸福底色,让“人民城市建设样板”的目标愈发清晰。

记者:曹香玉
视频:施悦炜、朱文喆
海报:黄珈玥、张伊婷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