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逐渐下降,因受寒引发胃绞痛的患者激增。有人受到风寒,胃就像被“冻住”一样绞痛;还有人吃了冷的三明治,当晚胃痛到冒冷汗,送医后确诊为“急性胃痉挛”。
来自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内科的副主任医师田芸提醒大家:寒邪侵袭是胃痛发作的“导火索”,轻则隐痛不适,重则痉挛绞痛。

中医认为“寒”会引发胃痛,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因素:
寒气直接侵袭胃部导致肌肉收缩,出现阵发性绞痛,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肚子胀,按压时痛感更明显。
寒气阻碍胃部运转,让人胃里胀满、打嗝反酸,疼起来像针刺或闷胀。
本身脾胃偏寒的人,遇冷后胃里缺乏暖意,会隐隐作痛,手脚发凉,吃了生冷食物后不适还会加重。
所以一旦气温骤降,这几类人群尤其容易中招:
① 长期饮食生冷人群(如冰饮、凉菜、海鲜)。
②腹部保暖不足人群(如穿露脐装、低腰裤)。
③ 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
④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
针对因“受寒”引发的胃痛,中医的治疗原则非常明确: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日常防范
从驱寒到补虚,应当分型进行调理。
例如,寒凝气滞型患者,常见症状为突发剧痛、遇寒加重,日常注意不要喝冰饮,避免剧烈运动。
若是脾胃虚寒型患者,常见症状为隐痛反复、手脚冰凉,推荐吃当归羊肉汤,注意不要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不同情况的患者,也可以在中医的专业指导下,适当辅以药物进行调理。

艾灸是祛除寒邪的“王牌”方法。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能穿透皮肤,深入经络,有极强的温通气血、驱散寒湿功效。可以通过艾灸中脘穴、神阙穴和足三里穴等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以局部温热、皮肤微微红润为度。
特别提醒,使用时要注意防止烫伤。

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能快速疏通经络气血,解除胃部痉挛,止痛效果立竿见影;也可自行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缓慢摩腹5~10分钟,直至感到腹部温热。

冬季避免清晨空腹外出,可先喝一杯温热水再出门。
外出时要穿高腰保暖内衣,或使用暖宝宝贴敷胃部。
可自制“暖胃包”(丁香、肉桂、小茴香,装入香囊随身携带)。
睡前还可热水泡脚(加艾叶、生姜),促进全身气血循环。
封面图及配图来源:豆包AI、摄图网
更多阅读☞
家长们请注意→这种将骨头硬生生“撕”下来的运动损伤,专挑青少年下手!
宝宝高烧、拒绝进食,小心疱疹性咽峡炎
罗汉果麦冬小米粥丨周末美食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