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30多年,从老城厢到老街,上海一家家、一户户,纷纷告别“拎马桶”,全市改造总体完成。不同点位,居民们会不约而同给出一句评价——“改造都以我们的意见为主”,工作人员常会说“一定要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也就是“听需于民”。
听需求,不局限于一平米
闵行区马桥镇地理中心位置,有一条百年老街,叫“老东街”。秋末,踏上老东街入口的沙港河大石桥往下望,红瓦白墙的房屋在阳光下显得整洁,孩子们追着跑着,清脆的嬉闹声穿街而过。

静静伫立的百年银杏树,是老街时光的见证——明末清初,这里曾因水运畅通成为繁华商市。


老街上张贴的旧时手绘地图
历经变迁,热闹褪去,剩下20户直管公房居民长期依赖拎马桶和破旧公厕生活,马桥镇房管所所长朱丹华说:“这些房子基本建于1920年至1960年期间,整体比较老,居住群体以老年人和租客为主,其中8平方米、9平方米的房子不少,所以基本上都没有独立卫生设施。”


在上海,直管老公房普遍面积小、年代久,加装独立卫浴,困难太多了。在老街生活了26年的祁老伯最懂这种“难”带来的“窘迫”。他说:“环境脏乱差,公用厕所是很老式的,几百个人,只有四五个坑位,冬天半夜三更出去上厕所的话,还要披上羽绒服,这十几年里一直想改造……”


改造前的公共厕所
越难越要突破,这是上海攻坚多年不变的决心。
去年,马桥镇按下了老东街综合修缮改造启动键,百年老街迎来焕新!摸清“家底”是第一步,专项工作组挨家挨户对老街开展全覆盖排查,听需求,让居民尽情吐露“不方便之处”,超出“如厕”范畴的诉求,比如房屋防漏、路面整修、消防升级、地下管网更新、环境提升等,也都记录在案。



朱丹华说:“我们改造的目的是改善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满意。单纯解决拎马桶,用的钱会少一点,但我们还是想尽量多地帮大家做点事。老百姓实际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这是工作的核心和要点。”
马桥镇还创新建立了“五方协同”工作机制,以房管部门为指导、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纽带、居民和租户为主体,共同围绕空间布局、设施配置、施工时间等问题反复研究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10多条,最终方案公示时,支持率是100%!

四个月施工完毕后,祁老伯很满意地说:“现在屋里有淋浴房、洗脸盆、抽水马桶、排风扇、整套灯,屋外的公用厕所、道路、房屋外立面也全修过,环境和条件全大幅度改善了,人人讲好!这个工程太实惠了,非常感谢政府。”


公厕保留的同时焕然一新
再难的改造,都能找到最优解
走完老东街,一堵手绘老街历史墙引人注目。它并非改造时有意增设的打卡点,而是“听民声”的结果之一。

朱丹华道出原委:当初走访时,居民们特意告诉他们,对这堵破败的旧墙有很深的情感寄托,不愿“拆”。
“我们还是充分尊重老百姓的诉求,把墙稍微整修一下,然后参照老同志的一些记忆,做了老街记忆的全景图,老百姓也觉得挺好的,这堵墙就成了留住老街文化和居民情感的新载体。”朱丹华说。

改造中的样子
听需于民,不仅指工作态度,更指工作能力。上海在民生改善上的“精细”,既能细腻地读懂每一份诉求,也能细心地守护每一份情感,能留住人情烟火,又能装满民生幸福。
“一定要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和看法”,这一句话,是马桥镇房管部门反复提及的工作心得,更是上海所有“拎马桶”改造时践行的“工作箴言”。
这里的“听”,不是局限于单一需求的选择性倾听,而是覆盖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全方位关心——在上海每一个“消灭”拎马桶的现场,工作人员都不可能,也不会只听“换马桶”的诉求。他们会始终带着诚意俯下身,在老屋里,听爷叔念叨漏雨的糟心,听阿姨细数积水的不便,花上20分钟、30分钟、一个小时……耐心记在本子上、放在心坎里,在这样的倾听里,老百姓会真切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的温度。

城市更新从不是“头痛医头”解决单一问题,而是对百姓生活品质的全方位提升。再复杂的改造难题,再多元的诉求差异,只要守住“愿意听、认真听、听进去”的初心,把百姓口中的“不方便”尽数当作工作推进的“发力点”,就能找到最优解。
正是这份不遗漏、不敷衍的倾听,让曾经“不可能”的改造目标,一步步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美好生活实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将百姓的“小事”当作城市的“大事”。这份从“倾听”里生长出的温度,亦是未来城市发展继续前行的力量,每一步,都与人民的期待同频共振。
资料:今日闵行
来源:悦居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