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和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举措,对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进行系统部署。近年来,上海系统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积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并主要在校内完成的要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上海还出台《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九个方面建立深化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全方位呵护青少年体质健康、全面发展。目前,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已积累很多好做法。小育开设“阳光体育 乐动校园”专栏,一起来看——
操场上,体育老师正在组织同学们练习立定跳远。在他们面前,几块智慧体育屏闪烁着蓝光,精准捕捉着每个动作细节——摆臂幅度、腾空高度、落地姿态。
不远处的教学楼旁,七八个同学正围在跳绳屏前进行比拼,排行榜上的名次随着每一次跳跃不断刷新,人群中不时发出欢呼声。

这是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智慧体育校园里的日常场景。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学校通过“课堂-课间-课后-校外”四维联动,打造了一套全新的体育育人体系。在这里,智能技术赋能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拓展体育锻炼时空,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运动两小时,更成为了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的“魔法棒”。
“过去上体育课,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动作细节。”校体育教研组长顾云华说,“现在AI就像给每个孩子配了专属教练。”记者看到,当学生小刘完成引体向上时,智慧屏上立即显示出详细分析——曲臂角度93.5度,摆动幅度偏大,同时给出了包括“加强三角肌力量训练,负重上举、高位下拉”在内的个性化训练方案。

针对不同年级,学校还设计了差异化方案——低年级主要采用体锻屏和跳绳屏,通过趣味性的基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高年级则重点使用立定跳远体测屏、50米跑步屏、引体向上屏等设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与此同时,“一生一档”的运动资源库也让原本“整齐划一”的体育课变得更加“个性化”。老师为每个学生记录下成长轨迹,相关内容经过挖掘、分析、反馈后会形成一套学生专属的后台锻炼档案。不仅可为每位学生制定阶梯式成长方案,还能对体能薄弱学生实施精准帮助,让体育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课间活动是营造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时段。早在几年前,学校就在安排好常规体育课、体锻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大课间活动方案》,从活动内容安排到教师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要求,以确保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在午间时段,学校也积极开放体育设施,有序组织学生自主开展体育锻炼。

校园处处充满着鼓励学生运动的氛围。校园的智慧屏中,配备了50多种富有趣味性的运动作业内容,课间总是聚集起一群孩子在自主学练;通过挖掘校园角角落落,打造“微球场”,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中。
此外,学校还依托体锻屏开展“周周练”“月月赛”等校园小型竞赛,鼓励更多孩子在课间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看到孩子们在课间争分夺秒运动的模样,老师们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
今年以来,学校还创新开展了智慧化大课间活动,将体育教师自主创编拍摄的“智慧体能”锻炼视频与传统的广播操、校操有机结合,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等级的内容进行锻炼。
下午4:30后,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校园就变身成为“运动主题乐园”。在课后服务阶段,学校以篮球、田径、健美操三大传统项目为龙头,开设了攀岩、击剑、网球、武术、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特色课程,既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内涵和品质,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体育锻炼的需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还构建了创新开发的“体育+”跨学科课程,将运动技能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其中,最受学生期待的是下学期将推出的“延安篮球模拟俱乐部”的项目。
这个全新的项目将通过模拟真实商业场景,构建一个集“活动运营、体育竞技、艺术创作”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这意味着学生要组队经营虚拟球队,设计队徽、策划赛事,甚至模拟商业赞助。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有机会培养战略规划、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这不仅是打球,更是校园体育领袖的孵化平台。”顾云华老师解释道。

遇上雨天也不怕!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阴雨天气对体育教学造成的影响,学校还开发了一门体育素养课。这门课程不仅把篮球明星、奥运击剑选手、中国男排国家队员、全国武术冠军等请进校园,为学生讲述自己的体育人生,弘扬体育精神,同时还包括了体育组教师共同开发的《足球的魅力》《野外生存技能》《我是剑客》等系列体育素养课程。在《居家体能训练》课程里,老师带着学生用书包当负重器材,把客厅变成健身房。“原来体育可以这么有趣!”不少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这样写道。
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无缝衔接,寒暑假期间学校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家校协同。学生可以在校信平台上选择老师布置的个性化体育作业,家长可以通过随申办或长宁数字基座在平台上关注孩子的运动表现,并通过点赞、留言等方式参与互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这种“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让体育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从课内延续到课外。
“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两小时,不仅是一个时间指标,更是我们对健康成长的一份承诺。”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长应超表示,在这个承诺背后,是学校构建的立体化体育育人体系,让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智慧体育的应用,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优化运动课程体系,拓展活动空间,让“每天两小时”从时间保障升华为成长赋能,帮助每个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智慧体育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成为身心健康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编辑:季昕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