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冬天为何要“数九”?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1-25 22:16:29

我们所经历的

正在成为过去

我们所留下的

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九九消寒(节选)

点击收听音频

冬至后,天益转寒。上海流传《九九歌》谓:“一九到二九,相见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bìlì,古代管乐器);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地里掘芦刺;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摊;八九七十二,猫狗寻荫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于隆冬时,邀集数人,轮日宴饮,叫作消寒会。

有些文人、士大夫之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北方有一句谚语:“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庚”字在天干地支中,属于十天干的第七个字,而“壬”则是第九个,10天为一个周期。故谚语的意思是:从夏至起到第三个庚日就算入伏,而到冬至,初逢壬日起,便开始数九个九天。因此也有冬至“数九九”的习俗,成语“数九寒天”也由此而来。

而冬至为什么要数九呢?关于古人冬至数九的习俗,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文中我们可以找到数九习俗的答案:“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数九的习俗里,寄托着古人对温暖春天到来的期望。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盼望春天的习俗在神州大地的这片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百花齐放,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绘制《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资料图片)

在《上海风俗古迹考》中可以看到:

民间有作《九九消寒图》及有九九消寒会的习俗。《清稗类钞》载宣宗皇帝作词有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俱九画,总八十一画,双钩若潢成《九九消寒图》,命翰林学士,每日注以阴晴风雨雪气象,每日填一画,八十一日而完事。民间的消寒图,到冬至日,画素梅一枝,共八十一个花瓣,每日用红色涂抹一瓣,瓣尽而出九,已是春深时候。亦有作图九丛,每丛九圈,用纸刻成,并附以“九九歌”出售市上。《燕京岁时记》:“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雷当中。”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画法思路都一致,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如最著名的清代道光皇帝御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填字版消寒图。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 八(5)班 邱慕涵
编辑:陈依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