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降低,人体血液循环减慢,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一次看似普通的腿部肿胀,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沉默炸弹”——深静脉血栓。近日,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成功救治一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的患者,血管外科周鸣清主任医师借此提醒公众:冬季更需警惕血管健康,科学预防是关键。
方先生因突发单侧腿部肿胀前往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这种血栓一旦脱落,很可能随着血液循环漂流至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肺栓塞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患者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猝死,堪称“隐形杀手”。
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当机立断,迅速为方先生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这个手术如同在心脏通往肺动脉的‘主干道’上放置一把‘保护伞’,它能拦截住可能脱落的血栓碎块,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与安全空间。”周鸣清形象地比喻。
术中,医生敏锐地发现方先生已出现早期肺栓塞的迹象。由于滤器的保护作用,脱落的血栓被成功拦截。同时,配合抗凝药物治疗以及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通过一系列及时、精准的干预,方先生转危为安,术后恢复良好,很快便痊愈出院。

周鸣清介绍,冬季人体血流速度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深静脉血栓更易形成。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久坐久站者:如长途旅行者、办公室白领、教师、外科医生等。
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者:如大手术后、骨折、瘫痪病人。
特定疾病患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肥胖及血液易凝者。
其他:孕妇、产后妇女、老年人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专家强调,预防深静脉血栓不需要复杂的手段,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干预高危因素。特别是冬季,低温导致血管收缩、活动减少,更需有意识地进行预防。
具体可从
以下四方面入手:
避免长时间静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多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促进小腿血液回流。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每日充分饮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降低血液黏稠度。
合理使用压力袜: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穿戴医用梯度压力袜,增强腿部血流。
高危人群提前干预:如需长时间静止(如乘飞机、手术前),应咨询医生,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专家提醒,一旦出现单侧下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或者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胸痛,务必第一时间就医,明确诊断。血管里的“沉默炸弹”虽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科学预防,及时发现,现代医学完全有能力将其成功拆除。
据悉,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近年来持续推进静脉血栓(VTE)全流程管理,构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防治体系。今年10月,医院获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优秀单位”称号。这一国家级认证,不仅彰显了医院对复杂VTE病例的救治能力,也意味着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建设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记者:郁婷苈
视频:傅雷
编辑:徐悦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