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气温骤降,张堰镇东大街123号的加工棉胎生意一下子热闹起来,顾客比往常多了不少。

这家店铺没有店名,只在窗户角钉着一块木板,白底蓝字写着“加工棉胎”四个字,虽不显眼,却成了熟客心中的“坐标”。
这家开了22年的老店,是潘志同和妻子一手撑起的“温暖小铺”。夫妻俩来自浙江温州,守着这门老手艺,把异乡过成了故乡,也把蓬松柔软的棉胎,缝进了张堰人的生活记忆里。


推开有些年头的木门,空气中弥漫着阳光与棉花混合的温暖气息。家住乡下的李阿婆拎着鼓鼓的袋子走进来,熟稔地和潘志同打招呼:“潘师傅,我拿来了自己种的棉花,帮我做条一米五的棉胎。”
这样的场景,二十多年来在降温天尤为常见。乡下老人大多偏爱棉被,“盖着厚实、透气又暖和,价格还实惠。而且自己家里种的棉花放心,加工好套个被套就能用,能盖好几年。”李阿婆说。

客人们带来的旧棉胎,或是新采摘晒干的棉花,通过机器将纠缠结块的棉纤维重新撕扯、梳理,就能变得无比蓬松柔软。
潘志同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小心翼翼地将棉絮从机器中卷出,均匀地铺在宽大的木质台面上。经过压实、摇晃的步骤后,潘志同打开压实机,棉胎在机器下慢慢变得紧实和贴合。接着用细密的红绿网纱将棉胎牢牢固定,防止棉絮移位。最后修剪掉多余的网纱,一床平整、结实、温暖的新棉胎便做好了。

“一米五的被子,用5斤棉花,一共35元。”潘志同说。这份实惠,是超市里动辄数百元的成品被无法比拟的。若是没有自带棉花,店里也提供优质的新疆长绒棉。

在金山,还零星散布着像这样的棉胎加工店,用老手艺让街坊邻里继续感受熟悉的温暖。
通讯员:沈婷
编辑:干钰琼
责编:干钰琼、何小燕
审核:陈建军、林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