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公共服务的物理载体,更是感知民生温度的“神经末梢”。如何让有限的方寸之地,承载起居民无限的期待?
近日,杨浦区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完成了一场特殊的“微更新”。这场改造在一个闲置储藏室的变身、一块防滑地垫的铺设中,用看得见的变化,把民生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走进焕然一新的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传来一阵阵稚嫩的欢笑声。在刚刚投入使用的3-6岁幼儿活动室里,市民李女士正陪着3岁的孩子玩滑梯,脸上写满了轻松。“现在孩子在活动室里玩,我们家长放心多了!”李女士的感叹,道出了许多社区家长的心声。

幼儿活动室改造后
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长期以来,该睦邻中心的儿童活动区实行0-6岁混龄开放。对于家长而言,这曾存在着隐忧:3-6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跑跳探索;而0-3岁的婴幼儿则需要相对安静、安全的爬行环境。动静不分,不仅活动相互干扰,孩子们相撞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能不能给学龄前孩子整一个专属空间?”在睦邻中心日常的意见征集会上,这一诉求被反复提及,成为了家长们的“急难愁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展了一对一访谈,并邀请居民代表实地勘察。大家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间采光良好的闲置储藏室上。

幼儿活动室改造前
这间小屋怎么改?设计权完全交到了居民手中。在设计阶段,一场场热闹的“诸葛亮会”在社区上演。“墙面彩绘是选卡通动物还是自然风景?”“地面是用防滑地胶还是软质地垫?”“玩具是买益智类的还是运动类的?”从硬装风格到软装细节,每一个选项都由居民勾选。
参与了全程讨论的居民代表张阿姨感慨道:“从大方向到小细节,中心都跟我们商量,感觉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活动室。”如今,墙角贴上了防撞软包,地面铺设了防摔软垫,墙面画满了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图案,这个曾经堆满杂物的储藏室,真正变身成了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遛娃“梦工厂”。
如果说幼儿活动室的诞生是“无中生有”的惊喜,那么乒乓室和多功能厅的改造,则是“锦上添花”的细致。

乒乓室改造前
作为社区老年人最喜爱的运动之一,乒乓室的使用率极高。但常年在中心打球的王大爷却有一桩心事:原来的地板虽然整洁,但对于激烈的球类运动来说过于光滑,老人们打起球来总是不敢做大动作,生怕滑倒受伤。与此同时,多功能厅与电脑室原本采用了开放式设计,虽然空间通透,但不同活动之间的噪音干扰成了常态,让想安静学习或开展活动的居民颇为苦恼。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被中心通过意见箱和议事会一一收集起来,并再次启动了“群策群力”模式。
“乒乓室铺专业防滑垫最实用!”“装定制隔音门能有效阻隔噪音!”在居民们的建议下,改造方案迅速成型。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中心还建立了工程进度定期公示制度,邀请居民代表作为“工程监理”现场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调整,都紧紧围绕着居民的即时反馈进行优化。

乒乓室改造后

多功能厅安装隔音设施
如今,走进改造后的乒乓室,专业的绿色防滑地胶让人眼前一亮,老人们挥拍扣杀,脚下生风;多功能厅安装了隔音设施,门内门外互不干扰,动静皆宜。“现在打球脚不滑,活动不扰人,每一处改造都说到了我们心坎里。”王大爷看着眼前的一幕连连点赞。
社区空间好不好用,居民最有发言权;民生服务暖不暖心,群众最有评判权。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治理将继续坚持这一路径,畅通意见征集渠道,让居民从单纯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监督者。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