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下,艺术正悄然改变着杨浦居民的生活。近日,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星剧场内灯光璀璨、掌声阵阵。深耕多年的区级文化品牌“百姓艺苑”迎来“期末汇报”——2025年杨浦区社区与院团结对共建成果展评展演在此举行。
在多家专业院团的持续支持下,来自全区12个街道的社区文艺团队轮番登台,呈现了一场“老百姓唱主角”的艺术盛宴。

舞蹈、合唱、小品、评弹、偶剧……形式丰富的作品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社区故事。这不仅是“百姓艺苑”的“年度大考”,更是市民艺术素养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
幕布拉开,定海路街道与上海歌剧院、杨浦滨江实验小学联合创排的合唱情景短剧《码头之声》率先登场。粗犷有力的“码头号子”融入剧情,让传统劳动音调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随后,江浦路街道在上海歌舞团指导下演绎舞蹈《春落桃园》,以柔美舞姿勾勒江南春景;四平路街道的小品《社区里的ABC》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社区中外居民交流的温馨趣事。


音乐类节目同样亮眼。五角场街道的原创合唱《心手相牵的地方》、殷行街道的改编合唱《乘胜进军》、新江湾城街道的《唱着歌儿去远方》均在专业院团指导下完成创编,展现出社区作品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稳步提升。

《织春》《涧水悠然》《龙游湖畔》等舞蹈作品从江南文化与自然意象中汲取灵感,在上海歌舞团的创作辅导下,用当代舞蹈语汇传递传统美学的深意。大桥街道的小品《指尖上的彩虹》以幽默叙事呈现社区治理成果;平凉路街道与上海评弹团合作的《诗韵江南》则以婉转声腔勾勒江南气韵,引人入胜。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群孩子的表演。长海路街道与上海木偶剧团合作创排的青少年木偶剧《成长的礼物》,由平均年龄仅10岁的小演员化身橙子、西瓜等角色,演绎了一段关于勇气、友情与成长的童话。孩子们虽是初次接触木偶操纵,但表演生动自然,引得台下笑声不断。
“这是我第一次演偶剧,没想到操作木偶这么难。”饰演“橙子”的夏万全小朋友兴奋地说,“手要控制木偶动作,脚还要配合走位,起初很不协调。熟练之后就觉得特别有趣!以后我还想尝试皮影戏、提线木偶……”
精彩展演的幕后,是“百姓艺苑”项目长达18年的持续深耕。该项目以“搭建共建平台、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文化品牌”为核心,通过“百姓参与、院团助力”的方式,推动艺术真正扎根社区、融入日常。

18年来,“百姓艺苑”已覆盖全区12个街道,与上海歌剧院、上海歌舞团、上海木偶剧团、上海评弹团、上海滑稽剧团等多家专业院团建立长期合作。院团为社区提供艺术指导、作品创排、师资培训等全方位支持,为社区文艺团队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艺术家们将创编逻辑、音乐结构、舞台表现等专业理念带入社区,鼓励居民在学习技艺的同时,逐步理解艺术表达的内在规律。
“我们长期参与‘百姓艺苑’,木偶艺术一直很受居民欢迎。”上海木偶剧团党总支书记刘晋表示,“这次专门为孩子们原创《成长的礼物》,不同于以往成人学习现成节目的模式,是一次全新尝试。海派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遗,让孩子亲身参与表演,比单纯观看印象更深刻、影响更深远。我们希望借此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为文化传承播下种子。”

在专业院团的持续助力下,一批从“普通爱好者”成长为“创作者”的文艺骨干在杨浦各社区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内生力量。
随着更多青年与儿童加入,“百姓艺苑”已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市民在同一个舞台上表达自我、连接彼此,让文化真正“长在居民身上”。这不再只是文艺输送,更是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创造,成为杨浦文化自信与活力的生动写照。
舞台上的掌声与欢笑,不仅印证了杨浦市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更折射出一种良性文化生态的成型——市民正从被动欣赏的“观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文化创造者”。

“我是社区合唱队的,经常参加这类演出。”观众赵女士感慨,“今天看了各街道的节目,很受启发。我们要向台上的团队学习,不断提升。”
如今,“百姓艺苑”已成为杨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丽名片。它既是专业艺术资源下沉社区的通道,也让更多市民共享文艺发展成果,实现“人人皆有舞台”。

据悉,本次展演特邀专业评委现场评审,评选多项年度奖项,为社区团队注入新动力。未来,杨浦区将继续深化院社结对,以更开放姿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打造更多精品项目,让艺术在这片土地持续生长,真正实现“人人可艺术、人人可表达、人人能为文化添彩”。
文字 | 汤顺佳
编辑 | 查艺宁
图片由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