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高端品牌”“高压补胶”的旗号,实则是用着劣质产品和低下工艺,先是报价几千元让消费者同意交易,开工后却又“狮子大开口”软硬兼施要求付费……日前,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对这样一起“欺骗他人交易”的案件依法提起公诉。

近日,静安区人民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薛某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判处阮某甲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判处阮某乙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找来维修队不料遭遇言语威胁“抬价”
家住静安区的王老伯发现家里厕所正在漏水,想简单维修下,便上网联系了号称使用“进口胶水”的维修队。施工前,维修队告知王老伯根据预估需要7—10斤补水材料,因使用的是“正规胶水”,价格为每斤360元,总计维修价格在2000—3000元。王老伯认为总价合理便接受了他们的服务。不料维修结束后,维修队的领头薛某拿出一纸合同,并在总价处填写了“1.4万元”的价格。王老伯赶紧叫停。
发现王老伯言语间透露出的不满和拒绝支付的态度,薛某也索性“不装了”,开始以拍打桌子、言语威胁等方式要求其付款。面对3个年轻大汉又是堵门又是辱骂的威胁,年逾花甲的王老伯考虑到家庭住址等信息已被对方掌握,不得不妥协,支付了1万元维修费。
无独有偶。戴女士受朋友委托处理一处住宅的补漏水事宜,在网上同样找到了以薛某为首的维修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最终,戴女士一方抱着息事宁人的想法支付了3000元。
2023年3月,本案受害人王老伯来到区法院起诉该维修队所在公司。法院经审理认为,该起合同纠纷案中存在犯罪行为,遂将该案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经公安机关侦查后发现,维修队固定成员3人,除为首的薛某外,还有负责在网络上发单接单的阮某甲和同样从事“注胶补漏”业务的维修工阮某乙(与阮某甲为父子关系)。当被问起最后的维修效果时,王老伯和戴女士都表示“根本没有修好”,事后还是另找他人才解决问题。
维修队先是从老乡口中得知,防水维修通过“注胶”的方式可以将成本每斤1.2元卖到每斤150元左右,中间有“暴利”可图。学习电商专业的阮某甲便在各个网络平台发布广告、寻找客户并接单,薛某和阮某乙则负责上门施工,从中还形成了一套相应话术:先和客户预估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等客户接受开始施工后再以漏水量较大等理由声称需要加价,这个时候客户就会迫于无奈只能同意继续施工。事后有的客户稀里糊涂接受了高额报价,有不接受的客户则会受到来自施工队的“狠话威胁”。
2021年至2023年,3人在上海多区以相同手法频繁作案,最终查明每人分别实际收取多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5至7万余元不等。
促推法律适用更精准
2024年7月,该案以阮某甲、阮某乙涉嫌强迫交易罪先行移送至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案情事实较为清晰,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法律适用问题。”承办检察官提到,“本案虽有交易的形式,但从现有证据来看,这场交易的目的更多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通过询问材料工程方面的专家,检察官了解到,注胶防水补漏的核心原理是将聚氨酯、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等防水材料注入漏水区域的裂缝或空隙中。但这种补漏方式通常使用在大型的地下工程项目中,若仅用于室内家庭的补漏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破坏性维修方式,往往会对房屋构造造成不可逆的严重破坏。
“我们通过宣传‘高压注胶’防水补漏效果好,不用大面积破坏地砖的噱头吸引客户下单,虽然承诺保修十年,但等钱骗到手,后面的事情就能拖则拖,能赖则赖。”结合案件中薛某等3人通过拿捏客户“怕麻烦”的心理屡次得手的实际,检察官认为,嫌疑人提供的“服务”无法实现补漏核心功能,不具备合法交易的本质属性,故不应认定强迫交易罪。结合犯罪嫌疑人通过言语威胁、现场滞留、纠缠滋扰等“软暴力”手段施压,迫使被害人因惧怕报复、不堪滋扰而支付远超市场正常价格的费用的行为,其实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维修之名强行索要财物,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2024年11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阮某甲、阮某乙涉嫌敲诈勒索罪依法对2人提起公诉。
2025年2月,公安机关以薛某涉嫌敲诈勒索罪移送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同年7月,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薛某涉嫌敲诈勒索罪对其提起公诉。

最终,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全部公诉意见,对相关被告人均以敲诈勒索罪依法定罪量刑。
助力社会治理更高效
案件起诉后,区检察院向有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提出要完善市场流通领域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发现与移送机制、加强法治教育与宣传引导等意见,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检察建议发出十日后,区检察院就收到了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专项检查,并逐项整改落实”的书面回复:在完善市场流通领域监管方面,要求经营主体明码标价,重点查看作业流程、材料使用、宣传内容等是否合法合规;在建立健全信息发现与移送机制方面,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建立与公安机关信息共享、线索排查、调查取证等常态化协作机制;在加强法治教育与宣传引导方面,定期向维修经营者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活动,引导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
区检察院还牵头与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会签《关于建立防水维修市场流通领域“注胶补漏”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移送及联合治理机制的意见(试行)》,建立起防水维修市场流通领域的线索移送长效机制,确保及时掌握辖区内犯罪线索,协力优化维修领域营商环境。
文中涉案人物等均为化名
记者:张琦
编辑:陈攻
通讯员:姚安珂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