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会“看懂”三维空间的无人机,正悄悄改变城市管理的效率;一款能让十几万听障者自如沟通的AI手语机,也正在让技术的温度被更多人感知。

近日,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简称创业基金会)主办的2025(第19届)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简称GEW)开幕。这里既有创业新兵的梦想首秀,也有硬科技落地的温暖瞬间,一场属于创新者的接力就此上演。

活动中,两位“硬核”嘉宾以亲身经历为创业者“导航”。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站在智能化技术变革的前沿,勉励创业者“要紧跟时代浪潮,夯实学术基础,创新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呼唤更耐心、长期的创新金融环境。但是在此之前,需要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只有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才能让硬科技创业真正生根发芽。”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米磊用产业和金融的实战视角剖析创业必备技能。
1
雏鹰展翅 逐梦新科技
复兴岛初冬的早晨,“90后”殷晓晗有些紧张地站在开幕式演讲台前。作为2023创业基金会主办的“海聚英才”创业训练营首期学员,他的故事,是典型的“新上海人”创业曲线:出生于新疆,南下读书,2016年第一次创业,后来加入阿里系专注时空智能产品方向,又远赴新加坡求学。2023年回到上海创办最终序列(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聚焦“飞行具身智能”领域。

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方向,背后是让无人机突破原本“工具属性”的束缚,成为真正可以自主决策、团队协作的“空中智能体”。
殷晓晗说,最初的创业阶段很艰难。新技术路线没有范本可依,团队的研发像在黑夜中摸索,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在创业基金会“天使基金”的公益资助下,公司挺过了最需要“起跑线资金”的那段日子。
“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三十岁,技术方向很新,获得天使基金支持后,不仅资金到位,政策辅导、融资对接、运营咨询等一整套服务都跟上了,极大提升了效率,也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殷晓晗说。
如今,最终序列已经在国内多个重大项目中实现落地,斩获国家级创新赛事奖项,团队沉淀了20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更重要的是,他带领的新一代青年创业者,将最前沿的智能技术和本土创新机会结合得更紧密。

石城川带着自己独特的声音登上了舞台。戴着人工耳蜗的他发音略显生涩,但创业的真诚和力量溢于言表。“我是一名听障人士,创办音书科技,是为了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石城川坦率地说。
复旦MBA毕业后,他把“让无障碍沟通真正普惠”作为创业目标,成立了上海音书科技。公司开发的音书手语翻译,靠志愿者与AI双轮驱动,为1万多名听障人士提供了免费服务。
如今,团队研发的AI手语翻译机已经在医院、法院、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广泛应用。石城川说,“创业基金会的帮助不只是资金,更像是创业路上的后盾。我们遇到过人才招聘难、行业交流难、融资渠道窄等问题,每次都有专业团队帮我们梳理思路、搭桥对接。”
2
基金赋能 孵化创新力
如果说创业是场长跑,很多人其实倒在了起点。“有用的创业周”,就像一张承载力极强的网络,把资本、政策、资源和人才耐心地输送到创新的“毛细血管”里。在上海万物灵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叶宇翔看来,创业基金会的概念验证资助不是“撒钱”,而是真正帮他们打通了从科研课题到产品原型、从实验室走进市场的难关。

叶宇翔原本是高校里专攻机器人研发的博士生,团队在技术上有追求,但对市场和产业化缺乏经验。今年8月,公司正式成立。团队选择用机器人“IP化”方式切入公共交互场景,把机器人打造成能够理解情感、主动交互的伙伴。
“基金会不仅提供了启动资金,更给了我们走出高校、走进产业的底气,让我们和同行交流,和投资人、市场客户建立联系。”叶宇翔说。如今,团队不仅有了专利成果;在不久的未来未来,产品也将在商场、球队等现实场景中试水落地,让机器人从实验室真正走向生活。
这样的陪伴和赋能,并非一朝一夕。十九年来,创业基金会累计资助项目超4664个,资金总额超过12亿元。它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把“天使基金进校园”“创业训练营”“年度创业课堂”等公益服务覆盖到更多年轻创业者身边。天使投资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投票数据,而是形成了“创意-概念验证-成长资金-IPO”的完整链条。越来越多像万物灵犀、最终序列、音书科技这样的企业,在这里找到了发力点,也逐渐形成了更丰富、专业的创新创业生态。

“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对知识价值的持续投入和耐心培育。”米磊提到,只有形成像郑国渠一样“滴灌式、毛细血管型”的金融层面的支撑体系,把资金逐级引流到早期硬科技企业,创新的生态才可能真正茁壮成长。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