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金山 > 文章详情

今天的冬日仪式感是菜饭、腌菜和…

转自:上海金山 2025-11-22 14:01:08

小雪时节,天气渐冷

田里的青菜经霜后更加鲜甜

炖一锅热腾腾的土灶菜饭

腌一缸脆爽的咸菜

闲来无事,再体验一门古老手艺

小雪的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地过……

11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立新村,村民周阿姨正在田间采摘青菜。刚摘下来的青菜带着白霜,周阿姨用井水仔细冲洗干净后,便快步来到厨房。她一边麻利地切菜,一边往土灶里添柴,“菜饭好不好吃,这霜打的青菜可是关键。我用自家种的青菜,没打过农药,现在霜打了以后又甜又糯。”

待土灶上的铁锅烧得发烫,周阿姨倒入少许冷油,先把咸肉放进锅里翻炒。随着 “滋滋” 声响,浓郁的肉香味很快四散开来,待咸肉煸出透亮的油花,她利落地将切好的青菜倒入锅中,开大火快速翻炒,青菜的清香瞬间与肉香缠在了一起。

随后,周阿姨将淘洗干净的大米倒入锅中铺平,盖上锅盖焖蒸。大约十分钟后,她掀开锅盖,用铲子将锅里的米与菜轻轻炒拌均匀,又根据锅里的干湿情况,添了少许水,再盖紧锅盖继续焖煮。不消片刻,锅盖的缝隙里就冒出了氤氲的热气,青菜的清甜、咸肉的咸香,再夹杂着柴火独有的烟火气,一股鲜活的冬日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俗话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金山不少地方的村民开始为腌制咸菜做准备。

午后,张堰镇旧港村的朱阿姨来到自留地里采摘雪菜。采收回来的雪菜经过细心挑拣、晾晒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紧接着,朱阿姨就将晾好的雪菜放入大盆,均匀地撒上粗盐,双手反复用力揉搓,直至菜叶变色、出水。

“腌菜的时候,盐要控制好,像这样一大盆菜的话,大概需要两把盐。”最后,朱阿姨将揉好的雪菜一层层码入缸中,每铺一层都用力压实,最后把菜缸安置在阴凉避光处,静待时间的催化。“再过一两个月菜就变黄了,就可以吃了。”

朱阿姨又拿出几瓶此前腌制好的咸菜,切成碎末后,和肉沫、白胡椒粉一起翻炒,顿时香气四溢,一道鲜香下饭的咸菜炒肉丝便热气腾腾地出锅了。朱阿姨回忆道:“过去物资匮乏,蔬菜腌制后要供全年食用。那时咸菜甚至无需烹煮,洗净后直接整块食用。如今这份童年记忆,反而成了最怀念的味道。”

小雪节气,正宜沉心静气,体验一门古老的手艺——篆刻。在漕泾镇金光村,手艺人马老师正在进行篆刻准备工作。准备好刻刀、印石和印床,便可以开始进行篆刻了。一切从“排印”开始,先在纸上规划“小雪”二字的布局,接着用毛笔将字反写,趁墨迹未干时覆纸轻压在印石上,留下清晰的印稿。

刻制时,印石需固定在印床上,以刻刀沿笔迹镌刻,运用冲刀与切刀,使笔画凹下,此为阴刻。

过程中用石粉填入刻痕,便于观察并修整细节。

最后是钤印。刻好的印石在朱红印泥上均匀蘸取,而后稳重地压印在纸上。随着手腕抬起,“小雪”二字清晰浮现,为这个节气留下一方宁静的印记。

篆刻是一门镌刻时光的艺术,它镌刻的既是信诺,也是深厚的审美与智慧。这方小小的“小雪”印,不仅记录着时令的更迭,更延续着千年不绝的文化脉动。

记者:陈忆文、杨季峰、戚静伟、王佩永

通讯员:张佳晔

编辑:程佳域

责编:程佳域、潘婷

审核:陈建军、林堃